关于不明巨型生物(代号“G型生物”)的初步观察与分析报告 (第2/3页)
来源。
三、特殊能力观测记录
1.原子吐息(暂定名)
发动特征:喉部聚集高亮蓝白色光球,经0.5-1秒蓄能后喷射粒子束流。
破坏参数:
永田町攻击实测:光束直径≈8米,持续喷射时间≥4秒。
核心温度>100万℃(超太阳表面温度),瞬间熔穿钢筋混凝土建筑群。
附带冲击波相当于500吨TNT当量,辐射剂量峰值超10,000 Sv(致命剂量≈2 Sv)。
能量关联:吐息后体表蓝光短暂衰减,证实其为原子炉心能量的定向释放形式。
2.环境适应与运动能力
深海行动:
海底行进速度≥30节(依据S-net水流数据及渔船目击推算),体表流体力学构造极优。
承受深海高压(海沟深度≥8000米),体甲抗压强度远超任何已知生物材料。
陆地活动:
步伐跨度≈150米,行走引发局部地震(ML3.5-4.0)。
尾部摆动可产生局部海啸(浪高3-4米),破坏力相当于小型气象海啸。
四、行为模式分析
1
目标导向性:
自海沟苏醒后沿西北方向直线移动,精准抵达福岛核电站,证实其对高强度放射源具有跨洋级定位能力。
吞食核燃料后立即转向东京政治中枢,行为逻辑显示明确的目的性(或能量需求升级)。
2
攻击性触发机制:
当前数据指向人为核污染排放或高浓度核物质暴露为主要刺激源(详见附录B:核污水排海时间线与生物出现关联性分析)。
未表现出对非放射目标(如渔船)的攻击意图,但接近其路径的物体可能因体型差或能量溢出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