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暗流涌动 (第2/3页)
紧接着,几位素以“清流”、“直臣”自居的御史大夫,联名上了一道措辞“恳切”的折子。
折子的字里行间无不围绕着“孝道”、“皇室体面”做文章,看似劝谏,实则颇有向皇帝施压之意。
“太后纵有过失,不过是些许钱财之事,今其在宫内思过便可,不用如此兴师动众、查抄宫闱,甚至掀起佛座,此举恐动摇国本,令天下非议,非明君所为。”
他们绝口不提那四十万军饷,更无视“镇国”二字背后的谋逆之嫌,轻描淡写,避而不谈。
甚至有位翰林院的老学士,在教授皇子功课时,“无意间”讲起了前朝因“苛待亲族”而失德的典故,言语唏嘘,意味深长。
这些举动,好似一种无言的默契,从不同的方向,攻向皇帝。
紫宸殿内,天保皇帝面沉如水,看着御案上那几份看似冠冕堂皇、实则包藏祸心的奏折,指尖冰冷。
“些许钱财之事?”他冷笑一声,声音在空荡的大殿里显得格外森寒,“动摇国本?他们眼里,还有朕这个皇帝吗?”
新任大太监高俭垂手侍立一旁,大气不敢出,低声道:“皇上息怒,几位老大人……或许只是受了蒙蔽……”
“蒙蔽?”皇帝猛地一拍案几,震得茶盏作响,“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是真念着孝道,还是念着他们之间那千丝万缕的利益牵扯,恐怕是怕朕查完宫内,下一步再查到他们头上吧!”
天保皇帝虽年轻,看事却分明。
这些看似劝谏的举动,实则是在试探他的底线,是在用宗法礼教和舆论压力捆绑他,拖延甚至阻止那最终“掀佛验金”的行动。
只要金佛不掀,太后的“谋逆”大罪便缺乏最直观、最具冲击力的铁证,他们便仍有辗转腾挪的空间。
而能如此迅速地串联起宗室、言官、甚至内廷教育的力量……这绝非太后那些已成惊弓之鸟的残余党羽所能做到。
背后,必然还有一只更深、更沉稳的手在推动。
他想到了那位近日来时常入宫“安慰”他、言语间总是不经意淡化事态、为宗室老臣“无奈之举”表示理解的皇叔——烟波王爷。
是他吗?
皇帝眼中闪过一丝极深的忌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