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丰富的点评,历史偏移越来越大了(二合一) (第2/3页)
掉!
第七世的准备工作都做完后,赵谌的心不由热了起来,终于到自己最喜欢的环节了。
心中一动,“万世书”第六页的内容缓缓隐去,而后一条条后世点评浮现。
而后,赵谌笑了,骄傲了,精神了!
“谌,冲龄监国,秉性刚烈。同州一役,宁玉碎而不瓦全,以身殉道,天下悲恸。
其存,赵氏有后;其亡,宋室魂断。然其气节,开南宋百五十年悲歌抗争之先声。”
——《宋史纪事本末·太子谌殉国录》
“太子谌,聚义同州,传檄讨虏,虽未竟其功,然其以血醒世之志,犹若荆轲击柱,项羽别姬,刚烈之气,千载下犹能激荡人心。”
——《忠义录·卷三》
“金虏虽强,终不能屈其之志。同州城下,十岁太子以身铸魂,其所求者,非一身之存亡,乃华夏万民不屈之心。
此诚霸道之始,仁者之终也。”
——《陔余丛考·论宋太子事》
“上闻太子谌殉国同州,震悼。
下诏曰:侄谌冲年秉节,蹈难守仁,可追谥为:怀烈太子,以旌其忠。
论曰:怀烈以十龄之身,抗暴虏于危城,其志可哀,其节可尚。
然‘怀’之一字,亦见庙堂深意,盖惜其未正位而殁,亦所以定名分,安社稷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看到赵构给自己的谥号,赵谌冷笑,他自然的明白,这个谥号什么意思。
怀,何为怀?
慈仁短折曰怀,执义扬善曰怀,失位而死曰怀。
这个字,可以说是用意极深了。
这是暗示自己年幼,更关键的是定性,并强调自己,仍是太子身份,从根本上否定了自己之前的“监国”合法性。
烈,何为烈?
安民有功曰烈,秉德遵业曰烈,戎业有光曰烈,刚正曰烈。
这个字,倒是褒扬,承认了自己抗金戎业,和刚烈殉国的行为。
无非就是事太大,他捂不住。
以此用以安抚主战派和天下人心罢了。
“哼,”赵谌心底不屑冷哼,“这阴暗的狗东西,心胸也就芝麻那么大点了……”
“算计自己人的时候,倒是上心。”
之后,不再理会阴暗赵构的用意,继续看起了点评,他不想被这狗东西破坏好心情。
“……”
“太子谌殉国同州,天下震动。其刚烈死节,遂定南宋‘抗金雪耻’为不可易之国是。
飞虽以直道见忤,然举朝皆慑于怀烈太子遗风,无敢以‘议和’罪忠良者。
故飞虽不得志,却得终其天年,谥武穆。论曰:怀烈之血,实铸武穆之盾,庇佑之。”
——《宋史·岳飞传论》
“只见那太子,立于同州城头,面对百万虏骑,面无惧色。言道:孤死,国魂不可灭!满城军民闻之,无不泣下,愿效死力。
是日,血染渭水,天地同悲。”
——《大明英烈传·宋太子遗事》
太夸张了,百万?“呵……”看到演义传记的点评,赵谌不由摇头轻笑。
“评话有云:撼山易,撼太子之霸道难!完颜娄室百战名将,终不能使十岁稚子折腰。同州鼓声绝,华夏魂梦生……”
——《说岳全传·楔子》
“若论大宋第一刚烈人物,非康王,非岳韩,乃十岁殉国之太子谌也。其行事如流星经天,虽瞬息,却光芒万丈,照彻千古。”
——《宋末英雄演义·总评》
“嗯?还有武侠小说创作了?”目光下移,赵谌先是一愣,而后恍然道:
“也是,光是出逃汴京,再到西进关中,城破自刎,这些都是武侠小说最好的切入点,那些大师,不借此来写才是怪事……”
想着,赵谌来了兴趣。
想看看自己在武侠小说里,会是怎样的一个化身。
“那太子一剑在手,竟有宗师气度。
望着城下铁骑,对身旁老臣笑道:宗帅,今日让金狗知晓,我汉家儿郎,骨头是硬的!
此言一出,城中江湖豪杰闻之,无不扼腕,引为武林百年第一憾事……”
——金大师《神州奇侠录·同州血章》
“世上最利的不是刀剑,是求死之心。赵谌不过十岁,但他的决心却比玄铁更硬,比寒冰更冷。他败了,但他让整个天下都记住了一件事:有些东西,比胜负更重要……”
——古大师《英雄无泪·外一章》
“我还是更喜欢古大师的文风……”赵谌咂咂嘴,他喜欢那种满满逼格感的文风。
之后,黄大师、温大师、等众多武侠大师的小说节选,赵谌都一一看了下来。
不得不说,比起史料文献,小说就是要精彩,并且吸引人的多。
看完小说与自己有关的节选点评后,目光继续下移,观看了起来。
“太子赵谌的决策,是一种极致的象征性抵抗。他通过精心策划的就义,将自身肉体毁灭转化为一个不朽的政治与文化符号,深刻影响了南宋乃至后世民族心理结构。”
——《重估宋代精神:从符号学看历史》
“在同州的悲剧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早熟的灵魂如何试图以一己之力承担整个文明覆灭的重压。赵谌的选择,是意志对命运的终极反抗,其哲学意义远超一场军事失败。”
——《剑桥中国军事史·辽夏金元卷》
“这个十岁孩子的死,如同一颗投入历史静湖的巨石,涟漪荡漾至今。
他或许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年轻,也是最决绝的‘国魂’化身。
后世崖山之后无中国之叹,其精神源头,正可追溯至同州城头那抹瘦小的身影。”
——《东洋的悲剧:宋的灭亡》
不论是正史,还是传记演义小说,全是一片赞扬,赵谌心里爽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