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首次军事部署,完颜娄室必死!赵构高出一百个李世民? (第2/3页)
进行编辑注释和修改。
这一次,把席贡的继承的记忆取消了。
虽然同样是经略使,同样是文官,可赵点和席贡有本质的区别。
被架空就不说了,可他自身也不够硬,根本没什么军事能力。
赵点就不一样了,是能领兵的。
很快,做完这一切,赵谌又想了想,确保没有什么遗漏之后,赵谌眼底浮现出一抹松快之色,而后目光放在“后世点评”上。
都重开了,不看心里实在痒痒。
想及此处,心随意动,第八页上的奇遇内容隐去,而后一条条后世评价跟着出现。
嗯,然而当看到第一条点评的时候,赵谌顿时就不开心了。
“谌,废太子也。汴京失守,间道奔陕,妄称尊号,旋为金师所平,陕境遂糜。”
——《宋史·钦宗本纪》
看到这条点评,赵谌脸有些发黑。
目光一路下移,看到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差评,对赵构恨得,简直牙痒痒。
“废太子谌,狼子野心。乘国危难,西奔僭号,不臣之迹昭然,实乃宗室逆首。”
——《宋高宗实录》
“谌在陕,苛暴寡恩,假恢复之名,行聚敛之实,陕民怨之,终致众叛亲离……”
——《宋史·叛臣传》
“彼勾结曲端等骄兵悍将,欲行割据之实,全然不顾君父蒙尘于北庭,其不孝不忠,可谓是旷古罕有……”
——《续资治通鉴长编·考异》
“伪太子谌,妄称制敕,擅封官职,使陕右纲纪大乱,实为金人内应而不自知也……”
——《三朝北盟会编》
一路看下来,连着十数条,正史记载的,几乎全都是差评。
就在赵谌不准备给自己找气受,就要赶紧重开第九世的时候,下面又冒出来几条一看就是野史的点评来。
这次倒几乎全是清一色的好评。
可是内容嘛,就是一些胡编乱造了。
“尝闻,陕右父老言,血胤王临难不惧,挥剑自裁,血溅朱雀门,金人为之夺气,真烈丈夫也!”
——《陔余丛考》
“同州城破,天降血雨。民间私祀曰‘小武帝’,言其虽未正位,而刚烈胜于真龙。”
——《杂识集》
“有溃卒潜出,云曾见‘太子’单骑冲阵,三入三出,力竭乃亡。此说虽近传奇,然关中壮士皆信之。”
——《齐东野语》
“废太子实未称帝,然陕军皆以‘陛下’呼之。其殉国后,遗民岁寒私祭,号‘哭庙’,百年未绝。”
——《枫窗小牍》
看着这些野史,赵谌一时间竟不知道该笑,还是该怎么。
总之,不入正史,野史遍地,入了正史,却又清一色的差评,这种感觉极其别扭。
摇了摇头,将这种不适压下心底,赵谌的目光继续下移。
这次出来的是武侠小说。
“他沉吟道:赵谌太子此人,文武双全,本是中兴之主。可惜执念太深,为复国不惜与邪魔合作,以至心性大变……”
——金大师《大漠英雄传》
“夜色如墨。
他抚着剑,剑身映出他苍白而英俊的脸。
‘他们都叫我血太子。’他轻笑,笑声里带着种说不出的寂寞与讥诮:
可是,你说,一个连自己的国和家都保不住的人,除了流血,还能做什么?”
——古大师《飞刀》
“他凝视着破碎的虚空,缓声道:
赵谌已踏出《战神录》最后一步,以身殉道。他追求的不是皇位,而是天道。
只可惜,这霸道的天道,终究吞没了他人性最后一丝温情……”
——黄大世《边荒传说》
“呵……”看着这几位武侠大师这一世,转眼就把自己写成反派的现实,赵谌只是瞟了一眼就不再关注,目光向下看去。
“近代文献,应该会好些……”赵谌看向下方浮现出的近代文献点评。
“赵谌陕西政权的短暂存在,是北宋灭亡后一次悲壮的政治自救。
其虽被南宋官方否定,却构成了宋金对峙初期北方抵抗运动的精神旗帜。”
——《历史大辞典》
“明太祖追谥赵谌为烈武帝,是对‘君王死社稷’这一儒家最高政治道德的肯定,也是对南宋初期妥协政策的一种隐性批判。”
——《明清政治符号研究》
“从‘僭逆’到‘烈武’,赵谌历史评价的演变,揭示了华夏正统观,在元明易代后的自我修正与重塑。”
——《华夏世界的记忆与遗忘》
“南宋初年,史书的篡改,堪称为历代最严重。高宗集团为维系其得位之合法性,系统性地污名化陕西义旅与赵谌……”
——《中国史学史》
“赵构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