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章  大明悲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五章 (第2/3页)

    “公公,”朱常洵试探着问道,“不知陛下宣召臣父子进京,还有别的事吗?”

    王承恩笑容不变:“陛下只说想叙叙旧,别的没说。王爷,旨意在此,您还是赶紧接旨吧,别让陛下等急了。”

    朱常洵没办法,只能和朱由崧一起跪倒在地:“臣朱常洵(朱由崧),接旨。”

    王承恩展开圣旨,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福王朱常洵,乃朕之皇叔;世子朱由崧,乃朕之堂弟。朕登基以来,忙于国事,未及与皇叔、堂弟相见。今辽东大捷,四海升平,特召皇叔、世子进京,共叙亲情,共享太平。限三日内启程,不得延误。钦此。”

    念完圣旨,王承恩把圣旨递给朱常洵:“王爷,接旨吧。”

    朱常洵接过圣旨,双手微微颤抖。这圣旨看似是叙亲情,实则是调虎离山!他要是进京,河南的事就没人主持,起兵的计划就泡汤了;可要是不进京,就是抗旨,崇祯正好有借口派兵来抓他!

    “公公,”朱常洵硬着头皮道,“臣最近身体不适,世子也偶感风寒,能不能……能不能等身体好些了再进京?”

    王承恩脸色一沉:“王爷,陛下的圣旨,岂能违抗?再说,京城的太医医术高明,王爷和世子进京后,正好让太医好好诊治诊治。若是王爷执意不从,咱家可就只能按抗旨论处了。”

    身后的锦衣卫校尉“唰”地一声拔出绣春刀,刀光闪闪,吓得朱常洵和朱由崧浑身发抖。

    杨鹤赶紧上前打圆场:“公公息怒,王爷只是担心身体,没有抗旨的意思。王爷,臣看您还是遵旨进京吧,陛下一片好意,您要是不去,反倒让陛下误会。”

    朱常洵知道,他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咬了咬牙:“好,臣遵旨!三日内,定启程进京!”

    王承恩脸上又露出笑容:“这就对了嘛。王爷,咱家就在府里等着,陪王爷和世子一起进京。”

    朱常洵心里咯噔一下——王承恩要留在府里,明着是陪他进京,暗着是监视他!他想偷偷给杨鹤、吴尔成递眼色,让他们赶紧准备起兵,可王承恩就站在旁边,他根本没有机会。

    没办法,朱常洵只能带着王承恩和锦衣卫校尉走进府里,安排他们住下。

    接下来的三天,朱常洵坐立难安。他想派人去联络鲁王、楚王,可王承恩派锦衣卫把福王府盯得死死的,连一只苍蝇都飞不出去;他想让杨鹤赶紧调动兵马,可杨鹤被王承恩以“陪王爷进京”为由,天天留在府里,根本没有机会出去。

    九月初十,朱常洵和朱由崧被迫启程进京。王承恩亲自带着锦衣卫“护送”,一路上,朱常洵想找机会逃跑,可锦衣卫看得太紧,他根本没有机会。

    九月十三,朱常洵和朱由崧终于抵达京城。崇祯皇帝没有在文华殿召见他们,而是把他们安排在京郊的福王行宫里,派了两百名锦衣卫看守,名义上是“保护”,实则是软禁。

    当天下午,崇祯皇帝在文华殿召见了王承恩。

    “怎么样?朱常洵和朱由崧有没有反抗?”崇祯问道。

    王承恩躬身道:“回陛下,没有。朱常洵一开始还想拖延,后来见奴才带了锦衣卫,就不敢反抗了。奴才按照陛下的吩咐,把福王府盯得死死的,他们没机会和杨鹤、吴尔成联系。”

    崇祯点了点头:“做得好。杨鹤、朱之冯、吴尔成那边,你派人去了吗?”

    “派了。”王承恩道,“奴才派锦衣卫校尉化妆成商人,去了河南,把杨鹤、朱之冯、吴尔成勾结福王、准备起兵的事查得清清楚楚,还拿到了他们偷偷运粮、训练衙役的证据。现在,河南都指挥使司指挥使张国纪已经把杨鹤、朱之冯、吴尔成抓了起来,正在严刑审问。”

    崇祯冷笑一声:“朱常洵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他以为凭着一张假消息,就能起兵谋反?真是自寻死路!”

    原来,李永贞供认篡改遗诏、加“立朱由崧为皇太孙”条款的事,是崇祯故意放出去的假消息!他知道福王朱常洵一直对皇位虎视眈眈,就想借着这个假消息,引蛇出洞,看看福王到底有没有谋反之心。结果不出他所料,朱常洵果然上钩,不仅和河南官员勾结,还想联络其他藩王起兵。

    “陛下,”王承恩道,“现在杨鹤、朱之冯、吴尔成已经被抓,朱常洵和朱由崧被软禁,要不要把他们都杀了,以儆效尤?”

    崇祯摇了摇头:“不能杀。朱常洵是皇叔,朱由崧是堂弟,要是杀了他们,会引起其他藩王的恐慌,说不定真的会起兵谋反。再说,咱们没有真凭实据证明他们谋反,杀了他们,会被人说朕刻薄寡恩。”

    “那陛下打算怎么处置他们?”王承恩问道。

    崇祯沉吟了片刻:“这样,你去告诉朱常洵,就说朕知道他在河南有些不法之事,但念在亲情的份上,不予追究。不过,他名下的四万多亩良田,要交出三万亩,分给河南的百姓;府里的金银珠宝,要拿出一百万两,充入国库,作为辽东军饷。若是他答应,就放他回洛阳,继续当他的福王;若是不答应,就把他软禁在京城,一辈子别想回去。”

    王承恩眼睛一亮:“陛下英明!这样既削了福王的实力,又能安抚其他藩王,还能得到良田和军饷,真是一举三得!”

    “还有,”崇祯补充道,“杨鹤、朱之冯、吴尔成勾结藩王,图谋不轨,罪大恶极,一律斩立决,首级传示河南各府县,以儆效尤。张国纪忠心耿耿,赏白银一万两,升为辽东总兵,协助袁崇焕守边。”

    “臣遵旨!”王承恩躬身应下,赶紧退下去办。

    当天晚上,王承恩去了京郊的福王行宫,把崇祯的条件告诉了朱常洵。

    朱常洵听完,气得浑身发抖。交出三万亩良田和一百万两白银,这相当于断了他的半条命!可他知道,他没有别的选择。要是不答应,就会被软禁在京城,一辈子没有自由;要是答应了,至少还能回洛阳当他的福王。

    “好,朕……臣答应!”朱常洵咬着牙说道,把“朕”字又改成了“臣”。

    王承恩满意地点了点头:“王爷明智。陛下说了,只要王爷交出良田和白银,就既往不咎,明天就派人送王爷和世子回洛阳。”

    朱常洵没有说话,只是狠狠地瞪着王承恩,眼神里满是不甘和愤怒。可他知道,他斗不过崇祯,只能认栽。

    第二天,朱常洵被迫签下文书,交出三万亩良田和一百万两白银。崇祯皇帝派人把他和朱由崧送回了洛阳,同时下旨,将福王交出的良田分给河南百姓,白银充入国库。

    河南的百姓得知消息后,无不欢呼雀跃,纷纷称颂崇祯皇帝是“圣明之君”。而杨鹤、朱之冯、吴尔成被斩立决,首级传示河南各府县,吓得河南的官员再也不敢和藩王勾结。

    其他藩王得知福王的下场后,也都人心惶惶,赶紧主动交出一部分良田和财产,以示忠心。崇祯皇帝趁机下旨,整顿藩王封地,要求藩王们按亩缴纳赋税,不得欺压百姓。虽然没有彻底解决藩王问题,但也缓解了国库的压力,安抚了百姓。

    处理完福王的事,崇祯皇帝心里松了一口气。他坐在文华殿的书案后,拿起袁崇焕送来的捷报——皇太极撤退后,袁崇焕趁机整顿辽东防务,修筑锦州、宁远的城池,训练兵马,还从山东、河北招募了两万流民,充实辽东兵力。辽东的局势,越来越稳定了。

    “陛下,西北急报!”小太监急匆匆地跑进来,打断了崇祯的思绪,“陕西巡抚胡廷宴派人送来急报,说陕西延安府发生大旱,颗粒无收,百姓们吃树皮、挖草根,已经有流民开始聚集闹事了!”

    崇祯心里一沉。西北旱灾他早就知道,之前已经拨了一百万两赈灾银,怎么还会有流民闹事?

    “急报呢?呈上来!”

    小太监递上急报。崇祯打开一看,脸色越来越沉。上面写着:陕西延安府自天启七年入夏以来,滴雨未下,田地干裂,庄稼全部枯死。百姓们先是吃树皮、挖草根,后来草根树皮都被挖光了,就开始吃观音土,很多人吃了观音土后腹胀而死。陕西巡抚胡廷宴虽然收到了朝廷的赈灾银,却只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