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李商隐“党争”压垮“无题”诗人 (第2/3页)
,令狐楚就像“再生父亲”——不光给了他学习的机会,还帮他解决了家里的生计。他后来在诗里写“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回忆的就是在令狐楚幕府里的日子,满是感激。
那时候的他,以为终于抓住了“振兴家族”的希望——跟着令狐楚好好学,将来考中科举,当上官,就能让娘和弟妹过上好日子,甚至让没落的李家重新振作。
他没想到,令狐楚的“赏识”,其实是一颗“定时炸弹”——因为令狐楚是“牛党”,而李商隐后来的人生,全被“牛李党争”这摊浑水给搅乱了。
简单说,“牛李党争”就是唐朝中后期,以牛僧孺为代表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代表的“李党”,为了争权夺利,斗了四十多年。两派就像水火不容的“仇家”,你支持的我就反对,你提拔的人我就打压。而李商隐,偏偏成了夹在中间的“倒霉蛋”。
令狐楚对李商隐好,没过几年,令狐楚就去世了。这时候的李商隐,刚满20岁,正准备考科举——没有了令狐楚的庇护,他只能靠自己。
第一次考科举,他落榜了。不是因为才华不够,而是因为“牛党”的人觉得:“令狐楚走了,这小子跟咱们没那么近了,没必要帮他。”而“李党”的人呢,觉得他是“牛党”出来的,更不会帮他。李商隐继续苦读,直到25岁,才考中了进士。
考中进士的那天,他第一件事就是跑回家,跪在娘面前哭:“娘,我考上了!咱家有希望了!”他没想到,真正的麻烦,还在后面。
考中进士后,李商隐需要找个官员推荐,才能正式当官。这时候,另一位大官王茂元向他抛来了橄榄枝。王茂元是“李党”的人,官至泾原节度使,他特别欣赏李商隐的才华,不仅推荐他当官,还想把女儿嫁给她。
李商隐犹豫过——他知道王茂元是“李党”,而自己是被“牛党”的令狐楚培养起来的。要是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牛党”的人肯定会骂他“忘恩负义”;要是拒绝,他可能连个当官的机会都没有,“振兴家族”的梦想就彻底泡汤了。
最后,他还是答应了这门亲事。他想:“我靠的是自己的才华当官,又不是靠党争。只要我好好做事,总能被人理解吧?”
现实比他想的残酷多了。
“牛党”的人,尤其是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后来当了宰相),直接把他当成“叛徒”。令狐绹本来该帮李商隐,每次李商隐找他,他都冷着脸怼:“我爹当年那么疼你,教你写文章,给你钱花,你倒好,转头就去投靠李党,你对得起我爹吗?”后来李商隐想找令狐绹帮忙谋个好职位,令狐绹直接不见他,还在背后说他“人品差”。
而“李党”的人,也没把他当自己人。他们觉得李商隐是“牛党”出来的,说不定是“卧底”,根本不信任他。每次有重要的职位空缺,“李党”的人宁愿提拔没那么有才华的自己人,也不提拔李商隐。
就这么着,李商隐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他想当官能施展抱负,却只能在各地的幕府里打杂,做些抄抄写写的活儿,连个正儿八经的京官都没当上。
他在诗里写“欲回天地入扁舟”,意思是“想先把天下治理好,再归隐江湖”,现实是,他连“回天地”的机会都没有。
更让他痛苦的是,“振兴家族”的重担还压在他身上。娘年纪大了,身体不好,需要花钱治病;弟弟妹妹还没成家,需要他帮忙。他的工资少得可怜,有时候连自己都养不活,更别说帮家里了。
有一年冬天,他在外地幕府做事,收到娘的信,说家里没煤了,弟妹冻得睡不着觉。他拿着信,在油灯下哭了一整晚,却只能寄去很少的钱,还在信里写“儿不孝,不能让娘过上好日子”。
这种“理想落空”和“家庭压力”,像两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他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