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第2/2页)
人不懂种薯,把官田的薯苗都毁了。赵恒索性让蔡挺去地方督查,特意嘱咐:“你带些薯种去,告诉百姓,新政就是要让他们守着红薯田过日子,不用再怕逃役丢了家。”
蔡挺到了南安,先带着农技官教雇来的役夫种薯,又把“助役钱”的账目贴在城门口,一笔笔写清用途:“这钱雇人修水利、护薯田,都是为了百姓。”他还效仿当年石守信,开了家红薯坊,用募役钱补贴,让贫苦百姓能低价买红薯干。
没过半年,成效就显出来了。逃役的百姓陆续回乡,荒了的红薯田重新翻耕,种上了蜜心薯和占城稻。有农户捧着新烤的红薯找到蔡挺,热泪盈眶:“大人,这下俺们能安心种薯了,再也不用怕赔官粮了!”
消息传回汴梁,赵恒正在红薯田帮柴宗训浇水。听了奏报,他笑着把焦红薯皮埋进土里:“你瞧,改差役不是要得罪谁,是要让这薯苗长得更旺。”
范仲淹也笑道:“如今各州府的奏报都是‘薯田日增,民无逃役’,陛下这步棋走对了。”
秋分时,蔡挺回京复命,带来了南安的新收成——不仅有红薯干,还有用募役钱修的水渠图纸。他指着图纸说:“这水渠能浇千亩薯田,明年的收成定能翻番。百姓都说,新政比蜜心薯还甜。”
赵恒看着图纸,又看了看窗外的红薯田,叶子绿油油的,透着勃勃生机。他拿起块烤红薯,递给蔡挺:“这功劳不是朕的,是你的,更是百姓的——只要他们能守着红薯田吃饱饭,这新政就没白改。”
当晚,赵恒在起居注上写下:“治世如种薯,需除杂草,需顺民心。差役改,则 民安;民安,则薯熟。”案头的焦红薯皮泛着光,映着纸上的字迹,也映着大宋最踏实的烟火气。
这一年的红薯烤得格外香甜,不仅因为蜜心薯的品种好,更因为百姓的心稳了——守着自家的田,烤着热乎的薯,这样的日子,才是老赵当年盼着的太平盛世。
本章结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