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八章  剑啸南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二十八章 (第2/3页)

晚,他把薯种分成十几份,托来往的货郎带给各地的旧识——有隐居在赵家堡的赵氏后人,有逃到海南的渔民,还有在大都做杂役的汉人。

    延祐三年,阿薯收到一封匿名信,是从江西传来的。信里夹着片薯叶,字迹歪歪扭扭:“王县太爷编了本《农书》,把咱的薯种写进去了,说能救荒年。” 阿薯认得这字迹,是当年一起在崖山种薯的小兵,如今在永丰县给县太爷当差。他捧着信笑出了泪——那位王县太爷,就是传说中亲自教农民种田的王祯,连同僚讥讽都不管,硬是把民间的薯种技法写进了农书。 这年秋,江西大旱,多亏了王祯推广的薯种,灾民没像淮北那样易子而食,有人在田边立了块木牌,刻着“薯救万民,汉种不灭”。

    可元廷的刀,终究比红薯藤更锋利。至正四年,淮北的旱灾连着蝗灾,濠州的田地裂得能塞进拳头。阿薯带着薯种赶去赈灾时,正撞见一个少年在坟前哭——他叫朱重八,爹娘和兄长全饿病死了,连块裹尸的草席都没有,怀里揣着半块发霉的红薯干,那是全家最后的口粮。 “后生,种这个。”阿薯把薯种塞给他,又摸出焦红薯皮,“这是太祖传下的薯皮,种活了,就能活下去。” 朱重八盯着薯种,把焦红薯皮紧紧攥在手里,指节发白。

    这年冬,阿薯在漳州城里见到了赵家堡的人。他们说,隐姓埋名的赵若和后人,把薯种种满了堡外的山坡,每次烤红薯时都要朝着崖山的方向祭拜,还偷偷编了童谣:“元人占了城,占不了薯垄;薯藤爬满坡,汉家要兴邦。” 更让他振奋的是南洋来的消息:陆秀夫的后人在爪哇建了顺塔国,把薯种种在了异国的土地上,虽没了城郭,却让汉人的种和念想,在海外扎了根。

    至正十一年,红巾军的旗帜插遍了大江南北。朱重八也投了军,临走前,他把焦红薯皮交给阿薯:“赵叔,等我打下濠州,就来要薯种,让全军都种上。” 阿薯望着他的背影,把新收的薯种装了三大车,跟着起义军的粮队北上。沿途的百姓见了薯种,纷纷加入队伍,有人背着薯铲,有人扛着薯干,说要“用红薯干,换汉家天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