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25章一份草案诞生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525章一份草案诞生 (第2/3页)

题,他感觉脸上火辣辣的。

    这时,一位正在费力地用手工校正一个变形铸件的老工匠抬起头,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把汗,嘟囔了一句:

    “凑合着用呗,以前各家干各家的,好坏自己担着。

    现在凑一块了,活儿是多了,可这规矩也多了,哪哪都别扭……”

    李大有正愁没地方发泄尴尬,立刻瞪了那老工匠一眼,低声呵斥:“老马头,胡咧咧什么,领导视察呢!”

    老工匠低下头不再说话,但脸上的表情显然是不服。

    张局长此刻已是如坐针毡,他狠狠瞪了李大有一眼,然后转向陈朝阳,语气带着检讨的意味:

    “陈厅长,您看,这……这暴露了我们工作做得还不细,管理还不到位!

    特别是标准化执行和原材料保障上,问题很突出!

    我们一定深刻反思,立即整改!”

    陈朝阳将张局长的窘迫、李大有的无奈、老师傅的固执都看在眼里,心中了然。

    这个合作社,表面上完成了组织的“整合”,但在生产工具、技术标准、操作习惯、原材料供应等更深层次上,远未实现真正的“融合”。

    它像一个拼凑起来的巨人,肢体不听使唤,原材料的血液浑浊不畅,标准的神经传导混乱。

    这不仅仅是这一家合作社的问题,它折射出的,是汉东省乃至更大范围内,工业化初期在“标准化”和“规范化”层面的普遍缺失与巨大挑战。

    他之前思考的“模块化”、“通用化”,在这里找到了最原始、也最顽固的障碍——根深蒂固的非标习惯和缺乏统一规范的产业生态。

    解决这个问题,远比盖厂房、买设备要复杂和深刻得多。

    这不由得不让他想起在昌平专区试图推行的标准化模式,其必要性和艰巨性,在此刻得到了最直观的印证。

    离开五金合作社时,夕阳西下。

    张局长一路陪着笑,将陈朝阳送上车,额上的细汗在夕阳下微微反光。

    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