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基建种田,爹,咱们先定个小目标! 第二十六章:第一张纸 (第2/3页)
渐重,意在将纤维捶出茸毛,使其更易相互勾连。”
赢昊听得连连点头!这就是经验的宝贵之处!鲁午提出的“中间漂洗”和“渐次捶打”法,很可能就是关键!这不仅能避免过度捶打损伤纤维,还能去除残留碱液,避免纸张脆化。
“妙啊!鲁师傅!”赢昊兴奋地拍案而起,“我们就按您说的法子试试!”
说干就干。新的试验立刻开始。他们选取了相对容易处理的麻头,固定了碱量和蒸煮时间。蒸煮后,按照鲁午的建议,先进行初步捶打,然后放入清水中反复揉洗、漂净,直到水色不再浑浊。接着,便是鲁午亲自操刀,进行“渐次捶打”。
老匠人手持木杵,力道均匀而富有节奏,不再是之前内侍们那种蛮力猛砸。他时而重捣,时而轻碾,眼神专注。赢昊在一旁仔细观察,发现经过这般处理后的纸浆,果然显得更加细腻、均匀,纤维在水中悬浮时,呈现出一种毛茸茸的感觉。
然而,当用筛网抄造时,新的问题出现了:浆料在水中沉降很快,很难捞取到厚度均匀的纸膜,而且纤维之间的结合似乎仍然不够理想,湿纸页转移时很容易破裂。
“还是差了点东西……”赢昊盯着水槽中缓缓沉降的纤维,眉头紧锁。他总觉得还有一个关键环节被遗漏了。是什么呢?悬浮剂?纸药?
突然,一个名词如同闪电般划过他的脑海——纸药!没错,就是纸药!古代造纸好像会加入某种植物黏液作为“纸药”,作用是增加浆液的粘度,使纤维悬浮均匀,不易沉降,同时还能在纤维之间起到某种“胶水”的作用,增强成纸的强度!
“是什么植物来着?杨桃藤?黄蜀葵根?还是别的什么?”赢昊努力回忆着模糊的知识。杨桃藤(中华猕猴桃)好像是比较常用的一种!
他立刻抓住鲁午的胳膊,急切地问道:“鲁师傅,您可知宫中或附近,有一种叫‘杨桃藤’的植物?或者任何藤蔓,其茎秆割开会有粘滑汁液流出的?”
鲁午被问得一愣,思索片刻,迟疑道:“粘滑汁液的藤蔓……公子说的,莫非是‘鬼柳藤’?宫苑北墙根下似乎生长了一些,其汁液粘手,工匠有时用来临时粘合小物件。”
“鬼柳藤?”赢昊不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