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卷 第16章 司令员亲至9312!  大国重工:从穷兵到火力覆盖全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一卷 第16章 司令员亲至9312! (第2/3页)

    申请测试的报告已经递交上去了,一旦报告申请通过,这些用作测试的样品就能立马装车。

    重型发射架上,一排排整齐的火箭弹排列其中。

    从外观上来看,火箭弹的躯体是棱角分明的钢铁造物,充斥着金属底色。

    由于是测试样品,所以并没刷上当前军品惯用的绿漆。

    单枚火箭弹呈圆柱体形状,弹体前端较为尖锐,用于减少飞行阻力。

    后段则相对粗壮,以容纳更多的温压炸药和推进剂。

    另外弹身表面特意用车床拉出了一些散热槽。

    每一枚火箭弹由战斗部、固体燃料舱、稳定尾翼与制导舱段拼接而成。

    没错!

    冯鉴真最终还是将红外线制导技术成功下放到每一枚火箭弹上。

    制导舱是可拆卸的。

    在执行火力覆盖的战略标准下,也可以泼水般的打出去。

    而在某些需要精准打击的任务环境下。

    加上制导舱,每一枚火箭弹都能精准化为刺向敌人的利刃!

    在重型发射架的不远处,一枚造型古朴的巨型温压弹静静躺在底托上。

    远远看去,宛如一个巨大且粗短的钢铁圆柱。

    全长7.2米,直径更是达 2.78米,竖起来相当于数个成年男子叠加起来的高度。

    体型壮硕似大铁桶,重量自不必多说。

    在冯鉴真不计后果的堆料上,重量达到了恐怖的9吨。

    这还是冯鉴真考虑到实际再三缩减后的成果。

    因为当前军方的主力轰炸机轰-6的载弹量最多也就是9吨。

    通体来看,弹体外壳采用特种钢材制成,表面呈现出一种黯淡的金属光泽。

    在弹体的头部,有着非常尖锐的角度,犹如一个巨大的矛头,在减少空气阻力的同时,更增添几分震慑力。

    另外在弹体上的各处,还分布着一些用于连接和固定的金属环扣与凸起。

    这些结构在运输和挂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时被固定在底托上也正是依托了这些结构。

    至于弹体的尾部,则安装着一组稳定尾翼。

    确保炸弹在下落过程中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姿态,使投弹误差能保持在最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