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先民的丰碑 - 精神的共鸣  洪流:华夏的史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先民的丰碑 - 精神的共鸣 (第2/3页)

物。他的面容模糊不清,无法分辨具体样貌,但那双眼睛——透过时空的阻隔,所有人都清晰地“感受”到了那双眼睛——里面没有对神祇的乞求,没有对命运的哀叹,甚至没有面对毁灭时的恐惧。有的,只是如同脚下山岩般的坚定,是洞察了水势流向的智慧,以及一种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近乎固执的强悍意志!

    他是大禹!或者说,他是“大禹治水”这个代表了华夏先民与自然抗争、重塑生存环境的伟大史诗所凝聚成的精神图腾!

    景象流转。他们“看”到这位先驱者,并非试图用蛮力去“堵”住洪水(那无异于对抗整个天地的伟力),而是带领着无数同样模糊、却同样散发着不屈气息的人影,翻山越岭,勘测地形,疏导河道。他们用最简陋的工具,对抗着看似不可战胜的自然灾害。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在此刻不再是故事,而是化作了那种为了宏大目标而极度专注、牺牲小我的纯粹精神,强烈地冲击着每一个见证者的心灵。

    “科学告诉你热寂是终点,” 一个明悟在陈远心中轰然响起,如同洪钟大吕,“但文明和历史告诉你,意义在于过程本身!在于这抗争的过程!”

    他瞬间明白了!大禹和他的先民们,他们对抗的,从来就不仅仅是那具体的“洪水”!他们对抗的,是“毁灭”,是“绝望”,是那种在原始自然面前看似“不可能”生存下去的命运!他们没有屈服于“洪水注定毁灭一切”的“宿命”,而是以无上的智慧、坚韧的意志和集体的力量,硬生生地在“不可能”中,开辟出了一条“可能”的生路!他们不是在战胜自然规律(水往低处流),而是在规律允许的框架内,将文明存续的可能性,拓展到了极致!

    这,就是“人定胜天”最原始、也最强大的真谛!

    还没等他从这第一波精神冲击中完全回过神来,第二股更加苍凉、也更加决绝的精神意象,紧接着弥漫开来。

    那是一片连绵不绝、高耸入云、仿佛隔绝了天地的巍峨群山。山体黝黑,岩石嶙峋,充满了亘古不变的、令人绝望的压迫感。

    而在山脚下,是一个更加渺小的、如同蝼蚁般的身影——一个须发皆白、驼着背、穿着破烂兽皮的老者。他手中握着一把简陋到几乎可笑的锄头,正在一下、一下,缓慢而稳定地,挖掘着那看似永远也无法撼动的山基。

    他是愚公!

    在他的身后,是他的儿子、孙子……是无数代血脉相连、意志传承的身影。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神通,没有移山填海的法力,他们有的,只是那把锄头,以及那比山脉更加坚定的信念——“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这声音并非通过耳朵听到,而是直接作为一种精神宣言,如同无形的冲击波,席卷过整个昆仑基地!

    一种近乎可笑的、违背现实逻辑的行为。

    但在此刻,在这“诸神黄昏”的绝望预言面前,这“可笑”的行为,却散发出了一种超越逻辑、直指本心的、令人灵魂战栗的伟大力量!

    陈远感到自己的心脏被狠狠地攥紧了!一股滚烫的热流,不受控制地从胸腔涌起,冲上眼眶。

    愚公要移走的,哪里是那两座具体的“太行、王屋”?

    他要移走的,是“不可能”这座横亘在人类心灵与命运之间的、最庞大、最顽固的大山啊!

    他是在用最极端的方式,向一切宣称“注定”、“终结”、“不可改变”的“宿命”,发出最决绝、最不屈的挑战!他是在用行动宣告:个体的生命或许短暂,但文明的意志、抗争的精神,可以穿越时间,代代相传,永不磨灭!只要这意志不息,再庞大的“宿命”,也终有被挖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