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汉兴商社 (第1/3页)
伏完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
不是那种苟延残喘的活着,而是像一棵被雷劈过的枯树,在春雨中重新抽出新芽的,充满了生机与力量的活着。这股力量,源自女儿那封字字千钧的密信,源自那些在烛火下闪烁着希望光芒的黄金。
他不再是那个只能看着女儿外孙在宫中受苦,却无能为力的悲愤国丈。他现在,是汉室复兴大业的“首席执行官”,是女儿在宫外最信任的、也是唯一能倚仗的方面大员。
按照伏寿的计划,伏完迅速行动起来。他首先做的,不是制盐,而是“组阁”。
他秘密约见了两拨人。
第一位,是清河崔氏的旁支子弟,名叫崔申。崔氏乃北方著姓,家学渊源,奈何在战乱中家道中落,崔申空有一身才学和士族子弟的清高,却苦无门路,在许都只做一个领着微薄俸禄的校书郎,终日与故纸堆为伴,日子过得颇为清苦。更重要的是,崔氏向来心向汉室,对曹操的“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之举,腹诽已久。
伏完的邀请,对崔申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却也让他心生警惕。密室之内,烛火摇曳,伏完屏退左右,将姿态放得很低。
“崔先生,老夫欲效仿古人,以商贾之事,行勤王之举。然伏某武人出身,不善经营,更缺雅望。愿请先生出山,为我这即将成立的商社掌总,负责对外联络、书契往来,不知先生可愿屈就?”
崔申闻言,内心剧震。士农工商,商为末流。他一个自诩清流的士族子弟,去从事商贾之事,传出去岂不让人耻笑?可转念一想,自己如今名为校书,实为蠹虫,每日抄录的,不过是些歌功颂德的无用文章。眼看汉室倾颓,自己却只能空谈误国,这与行尸走肉何异?
伏完看出了他的犹豫,沉声道:“先生,时代变了。如今,钱粮比刀剑更有力,人心比雄兵更难得。我等困于许都,无一兵一卒,若再不另辟蹊径,积蓄力量,难道要坐视汉家四百年天下,断送于我等之手吗?此非商贾贱业,而是我等为汉室铸造的,第一副铠甲!”
“为汉室铸造的第一副铠甲……”崔申反复咀嚼着这句话,眼中渐渐燃起光芒。是啊,与其在书斋里悲叹时局,不如投身于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他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救国之道。
崔申整理衣冠,起身长揖及地,声音铿锵有力:“国丈大人不以申为鄙,愿行此匡扶社稷之举,申虽不才,愿效犬马之劳!”
他需要一个平台,伏完需要他的名望与笔杆子。一拍即合。
第二位,则是一个让崔申这种清流士子有些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