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章 京华献宝揭阴谋,玉玺线索引西疆 (第1/3页)
返程的马车在官道上颠簸前行,车窗外的景色从陇西的苍茫山地,渐渐变成中原的沃野平原。车厢内,三卷兽皮地图与秦代军需秘档被小心翼翼地铺在锦盒中,墨教授与杨教授正用放大镜逐字逐句地研读,不时发出惊叹 —— 地图上标注的秦代军需仓库,有多处与现代考古发现的遗址位置完全吻合,而秘档中关于蒙恬北击匈奴的粮草调配记录,更是填补了《史记》中 “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 的史料空白。
诸葛家少主将照魂镜放在膝上,镜面偶尔闪过一丝微光,映出他沉思的脸庞。黑袍男子临死前那句 “主人会拿到传国玉玺,重振大秦”,像一根刺扎在他心头。他从怀中掏出玄鸟玉佩,玉佩与镜面的光芒相互呼应,忽然想起在地宫看到的传国玉玺 —— 印纽螭虎形,印面边缘的云纹,似乎与照魂镜上的龙纹有某种关联。
“你们有没有觉得,影组织背后的‘主人’,对秦代秘辛的了解,甚至比我们还深?” 诸葛家少主忽然开口,打破了车厢内的安静,“他们知道魂蛊祭坛的位置,知道双阙谷的石碑地宫,还知道传国玉玺的重要性,这绝不是普通盗墓团伙能做到的。”
项羽凡靠在车厢壁上,手指摩挲着剑鞘上的纹路:“说不定这个‘主人’,也是某个传承千年的家族后代,就像巫蛊遗族或刘家一样,手里掌握着不为人知的秦代秘闻。”
黑虎坐在一旁,啃着干粮含糊道:“管他是什么来头,只要敢跟我们抢文物,下次见面我一拳把他打趴下!” 众人被他的憨直逗笑,车厢内凝重的气氛稍稍缓解。
历经半月行程,马车终于抵达京城。当众人将秦代舆图与军需秘档交给国家博物馆时,整个考古界都为之震动。博物馆特意举办了一场小型研讨会,邀请多位考古专家共同研究这批文物。研讨会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看着秘档中的文字,忽然脸色一变:“这上面提到的‘西疆龙渊阁’,难道是真的?”
众人纷纷围拢过去,老专家指着秘档中一行小字解释道:“《秦书》中曾有过关于‘龙渊阁’的记载,说那是秦始皇为储存天下奇珍与传承秘典修建的隐秘宝库,位置就在西疆的昆仑山脉深处。但历代考古学家都认为这只是传说,没想到秘档中竟然明确提到‘玉玺归藏龙渊阁’—— 难道传国玉玺当年并没有流传到楚汉,而是被秦始皇提前藏在了龙渊阁?”
这个发现让众人震惊不已。杨教授立刻翻查史料,很快找到一段《汉书・郊祀志》的记载:“秦玺既亡,汉高帝乃以玉为玺,命萧何造之。” 若秘档记载属实,那么后世流传的 “秦玺” 很可能都是仿制品,真正的传国玉玺,自始至终都在龙渊阁中。
“影组织的‘主人’要找的,恐怕就是龙渊阁中的真玉玺!” 诸葛家少主立刻反应过来,“黑袍男子说‘重振大秦’,若没有真玉玺,所谓的‘重振’不过是笑话。他们之前袭击我们,抢夺照魂镜与玄鸟玉佩,或许就是为了找到龙渊阁的入口!”
研讨会结束后,众人立刻前往刘家祖宅。刘家老祖早已接到消息,将家族珍藏的《秦秘录》全部取出。当看到秘档中 “西疆龙渊阁” 的记载时,他忽然想起《秦秘录》中一段被忽略的文字:“昆仑之墟,有龙渊之阁,以玄鸟为钥,以照魂为引,非血脉者不得入。”
“玄鸟为钥,以照魂为引……” 诸葛家少主喃喃自语,将玄鸟玉佩与照魂镜放在一起,两者光芒交织,竟在纸上投射出一幅模糊的地图 —— 地图中央是一座雪山,山脚下有一道石门,石门上刻着玄鸟与螭虎图案,正是龙渊阁的入口。
“看来要找到龙渊阁,必须带着这两样东西去西疆。” 刘家老祖收起《秦秘录》,眼神坚定,“我虽然年事已高,但玄鸟血脉在我身上最浓,龙渊阁的‘血脉验证’,恐怕还需要我亲自去。”
众人没有劝阻 —— 他们知道,刘家守护秦代秘闻千年,找到龙渊阁、护住传国玉玺,是刘家世代的使命。
接下来的几日,众人开始为西疆之行做准备。巫清瑶派来的族人送来大批草药与蛊粉,还带来消息:影组织的残余势力已向西疆方向移动,似乎在寻找龙渊阁的入口。博物馆则为众人提供了专业的探险装备,包括防寒服、登山绳、地质探测仪等,还特意派了两位熟悉西疆地形的考古队员随行。
出发前夜,京城下起了小雨。诸葛家少主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雨景,忽然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竟是巫清瑶 —— 她身着一身便于行动的黑衣,腰间系着银铃,脸上带着一丝疲惫。
“你怎么来了?” 诸葛家少主惊讶不已。
巫清瑶走进屋,递给他一个锦盒:“族老们商议后,决定让我跟你们一起去西疆。龙渊阁中可能藏着与巫蛊遗族先祖相关的秘闻,而且影组织对我族也有威胁,我不能让你们独自冒险。” 她顿了顿,补充道,“我还带来了族中最珍贵的‘镇魂珠’,能压制龙渊阁中的阴气,或许能帮上忙。”
诸葛家少主接过锦盒,盒中一颗莹白的珠子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正是镇魂珠。他点了点头:“有你同行,我们更有把握。”
次日清晨,众人在城门外集合。除了原本的小队,还多了巫清瑶与两位考古队员 —— 李教授与小张。李教授年近五十,是研究西疆古代文明的专家;小张则是刚毕业的考古系学生,精力充沛,负责携带探测仪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