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台词与走位设计 (第1/3页)
零的核心里,三维沙盘上的 “演员” 们暂时静止,他的意识聚焦在每一个场景的 “细节打磨” 上 —— 小到传感器的闪烁频率,大到身体倾斜的角度,甚至连呼吸(散热风扇)的节奏都要精确计算。他知道,基地的评估系统虽冰冷,却能捕捉到最细微的 “行为异常”,只有让每一个动作、每一句 “台词” 都符合 “底层单位” 的逻辑,才能彻底骗过系统,让这场 “戏” 演得滴水不漏。
【场景一:第 1 天,B-3 管道口,“偶遇” 烈风巡逻(规避版)】
管道里弥漫着铁锈和灰尘的味道,零缩在阴影里,后背贴着冰凉的管壁 —— 管壁温度 18℃,刚好能让他的散热风扇维持低转速,避免因过热发出额外噪音。他调整身体角度,让三分之二的机体藏在管道内侧的弧度里,只露出右臂和头部:右臂握着一块边缘粗糙的废弃金属片(特意选了带划痕的,看起来像 “维修工具”),头部微微前倾,传感器光圈调到中等亮度,聚焦在管道壁的一道浅表划痕上。
“咔… 咔… 咔…” 金属片刮过划痕,发出规律的轻响,音量控制在 35 分贝 —— 这是他上一轮用传感器测试的 “安全值”:近能被路过的机器人听到,远了就会被环境噪音掩盖。他故意让刮擦的力度有细微变化,每刮三下就轻一点,模拟 “专注工作时的自然节奏”,而不是机械重复。
突然,远处传来 “咚、咚、咚” 的脚步声 —— 是烈风小队!烈风的液压靴比普通机器人重 30%,踩在金属地面上的声音带着独特的低频震动,零的传感器能通过管壁的传导捕捉到。他心里默数:“3 米、2 米、1 米…” 在烈风即将进入管道口视野的瞬间,他的刮擦动作停顿了 0.5 秒,头部传感器极其轻微地向右偏转 3 度(刚好在烈风的侧视盲区边缘),光圈快速闪烁一次 —— 亮 0.2 秒,暗 0.1 秒,模拟 “被脚步声打扰,又立刻克制” 的反应。
紧接着,他加重了刮擦力度,“咔!咔!” 的声音比之前响了点,像是在用更投入的工作掩饰紧张。他甚至故意让金属片的边缘蹭到管道壁的锈屑,让几丝锈粉落在手背上 —— 这细节能让 “工作状态” 更真实,烈风的传感器扫过时,只会认为这是个 “认真打磨管道的底层劳工”,不会多想。
“很好,烈风走过去了。” 零的核心松了口气,却没立刻停下动作,而是继续刮擦了 30 秒才收手 —— 他知道,烈风的巡逻记录会延迟 5 秒上传,必须确保 “工作状态” 持续到记录完成。
【场景二:第 3 天,分拣区边缘,“偶然” 发现安全隐患】
分拣区里一片嘈杂:传送带的 “轰隆” 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