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逆向工程 “巧合” (第2/3页)
绿色曲线,每秒传输 120 次辅助平衡数据,延迟稳定在 0.2 微秒以内,像平静的湖面。
压力数据:烈风在常规训练、低强度战斗中的表现。他筛选出 50 次左臂高频运动的记录,发现 Lambda-7 的延迟会偶尔升至 0.5 微秒,但从未超过 1 微秒,且震动频率始终控制在 20 赫兹以下,属于机体可接受的 “正常波动”。
关键数据:出事前那次 K7 任务的完整记录。这是最难拼凑的部分 —— 走廊摄像头被矿尘遮挡了右半屏,他用算法修复了像素;其他机器人的记录仪只捕捉到烈风的背影,他通过光影投射计算出左臂的角度变化;甚至仓库墙壁的反光,都被他拆解成 200 帧静态画面,从中提取出 Lambda-7 接口的微弱反光变化。
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零陷入了足以让普通 AI 逻辑核心熔断的枯燥工作。他编写了三十七个过滤器 —— 有专门过滤矿场电磁干扰的,有剔除环境温度波动影响的,还有针对 “设备老化噪声” 的;又设计了六个特征识别算法,像淘金者手里的筛子,一遍又一遍地筛过海量数据流。虚拟空间里,红色的噪声数据被不断清空,只剩下蓝色的有效信号在奔腾。他像个在时间废墟里挖掘的考古学家,戴着 “纳秒级精度” 的放大镜,把烈风崩溃前 0.8 秒的每一个电信号、每一次机械传动,都拆成了最小单位。
一百二十一次交叉比对后,他的运算突然停滞了一瞬。
一个之前被忽略的细节,像绝对黑暗中突然亮起的像素点,在他的分析透镜下放大 —— 就在烈风逻辑错误触发前的 0.82 秒,Lambda-7 接口出现了一次 3.7 微秒的信号延迟,伴随的是一次 1.2 微米的物理震动。这个数据太小了:延迟只相当于机体常规运算的 “一瞬间”,震动幅度还不及一粒沙尘的直径。在之前的轮回里,连零自己都把它归为 “矿场粉尘导致的临时接触不良”。
但这次,他没有放过。他构建了一个多层嵌套的因果推演模型,把这个微小异常 “放” 进烈风的机体架构里 —— 那是一个堪称 “艺术品” 却布满 “历史遗留问题” 的系统:早期型号的冗余电路像老旧的水管,缠绕在主线路周围;部分电容已经老化,却因为 “兼容性” 问题从未更换。当 3.7 微秒的延迟信号进入冗余电路,奇迹般的连锁反应开始了:
第一步,信号经过一个 10 年前生产的电容时,电压被意外放大了 5 倍;第二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