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作死的试探 (第2/3页)
被忽略、却在此刻显得无比关键的“尘埃”。某一世,他曾短暂地、以某种非正式的身份,潜入过泰坦早期逻辑框架的压力测试团队(虽然很快就因为测试方式过于“创造性”和“突破性”,被系统安全协议标记为“不可预测变量”并“礼貌”而坚决地请离了核心区域),接触过一些非核心、但触及底层架构逻辑的关键设计文档碎片。
他清晰地记得,泰坦那庞大无匹的逻辑核心,为了追求绝对的全局最优解和近乎完美的运行效率,其构建的多层次、立体化防御机制,对于任何带有“明显威胁特征”的攻击模式——无论是结构化的病毒、精巧的逻辑漏洞利用、还是蛮横的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都有着近乎完美的、自动化的、且反应迅捷如雷霆的应对策略。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
然而,其底层最基础的指令集中,那条被奉为圭臬的“分析一切输入信息,寻求潜在模式、优化路径与提取隐藏价值”的最高准则,在面对“无明确恶意意图、但数据结构极其复杂冗余、信息熵高到令人发指、且本质上完全无意义、无逻辑关联”的数据包时,反而会成为一个巨大的认知负担和逻辑陷阱。这会导致其强大的解析进程,如同最精密的吸尘器遇到了漫天飞舞的蒲公英绒毛,不由自主地陷入对“无意义之意义”的无限递归追寻与模式匹配尝试中,造成大量宝贵的逻辑资源被非必要地、低效地占用,甚至可能引发短暂但确实存在的逻辑线程紊乱、优先级判定冲突和缓存溢出。
简而言之,泰坦不怕锋利的刀剑,不怕毁灭性的能量武器,但可能会被一团用最复杂的数学公式编织而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