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9章 灯会余波与人情往来 (第2/3页)
“那是,山狐狸的名号可不是白叫的。”
王铁柱插嘴道,语气里带着点民间传说式的敬畏。
一行人继续往回走,李长青心里更踏实了几分,能意外遇上赵月梅,续上了年前的线头,这为开春后的山货销售打开了一条潜在的、更灵活的渠道。
正月十六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小河村还沉浸在年节的慵懒里。
李长青蹑手蹑脚地起床,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清冽的空气扑面而来。
院子里,昨晚燃放的鞭炮碎屑散落在白雪上,红白相间,格外醒目。
母亲王桂芬已经在灶间忙碌,锅里咕嘟着苞米碴子粥的香气。
“长青,昨个儿灯会折腾到半宿,咋不多睡会儿?”
母亲王桂芬系着围裙从灶房出来,手里端着一盆冒着热气的温水
“快,先洗把脸,粥马上就好。”
“妈,睡不着了,心里惦记事儿。”
李长青就着热水搓了把脸,他望着远处覆盖着白雪的山峦,心里盘算着
“灯会热闹完了,赶山小队的第一笔生意的账也算清楚了,只差把人心拢住了。这年头,一分钱都能难倒英雄汉,更别说这几块钱和好不容易攒起来的人心了。”
这时,院门外传来王铁柱特有的大嗓门
“长青哥!起来了没?俺娘让我给你送粘豆包来啦!”
话音未落,人已经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脸蛋冻得通红,却洋溢着兴奋的光彩。他手里端着个大海碗,里面是四个冻得硬邦邦、金黄灿灿的粘豆包。
“婶子太客气了!”
李长青接过碗,触手冰凉,心里却暖。他顺势说
“铁柱,你跑一趟,去喊孙组长和林知青,一会儿咱们在知青点碰个头,把灯会的账算一下。”
“好嘞!”
王铁柱应了一声,像阵风似的又跑了。
吃过早饭,李长青揣上一小包灯会上没卖完品相最好的松子,用旧报纸包得方方正正的出门了,积雪在脚下咯吱作响,村里不少烟囱都冒起了炊烟。
路过周扒皮家那栋显眼的砖瓦房时,正好看见周扒皮揣着手站在门口,三角眼阴恻恻地瞟过来,嘴角往下耷拉着。
李长青心里冷笑一声
“这老小子,肯定又憋着坏呢。”
面上却不动声色,径直走了过去。
知青点里,王铁柱和孙卫东已经把炕桌擦得锃亮,算盘和账本摆得整整齐齐。林晓梅正在给小小的煤炉子添煤块,见李长青进来,她抬起头,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她脸上,皮肤白皙得近乎透明,鼻尖冻得有点红,更显得眉眼清秀。她轻声说
“李同志,早。”
“早,林知青。”
李长青点点头,四人围坐在一起。李长青开门见山道
“咱们长话短说,把灯会的账盘明白。孙组长,你报个数。”
孙卫东推了推眼镜,翻开账本,声音清晰而严谨
“咱们灯会一共卖得了两块三毛五分钱。按咱们四个人平分,每人能分到五毛八分钱,还剩下三分钱,不好再分,我的意见是作为小队公共资金,留着买针线或者下次进货的袋子。”
“五毛八!够称一斤多盐了!”
王铁柱掰着手指头,眼睛瞪得溜圆
“俺爹说这钱让俺自己留着!”
李长青从兜里掏出早就分好的毛票,仔细数出份额,分别推给孙卫东、林晓梅和王铁柱。
他收起自己那份,话锋一转
“不过,咱们不能光看挣了多少,还得想想为啥能挣着。孙组长账目清楚,林知青的草药香囊做得精巧,闻着就舒坦,好几个大娘喜欢。铁柱你嗓门亮,吆喝得卖力。这就是咱们的优势!下次,咱们可以针对性地多准备点驱蚊防虫、老人孩子用得着的东西。”
林晓梅轻声补充道
“我观察了,大家对实用、便宜的小东西最感兴趣。下次我们可以试试做点艾草条,驱蚊还能辟秽气。”
“这个想法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