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章 援建莎车  喀什的云朵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六章 援建莎车 (第3/3页)

一起去莎车,计划安排到县一中任教,王老师也是上海作家协会的会员,正好你是负责产业和文化这块的,到时候你们可以多沟通多合作。”

    莎车分指的指挥长亲自引荐,王灿则是站在一旁悄悄挥手致意。

    十五分钟后,李伟就和这位“话痨”王老师并排坐在了前往莎车县的车上。

    两百公里,三个小时,后视镜里慕士塔格封的雪冠化作地平线上的一抹亮痕,取而代之的是广阔无垠的戈壁滩。

    原本还想摇开窗户的李伟被飞速撞来的粗粝风沙吓到,自然的伟力在大地上雕刻出凝固的浪涛,逆着高挂的骄阳散射出金属色泽的光。

    王灿的胡天侃地已经从唐宋盛世进入到了明清两朝,这位语文老师的确学识渊博,就算是野史典故和小众诗句都能信手拈来。

    枯燥的行程里有这样的“背景音”也算是一种别样的享受,但李伟的目光却始终被如星星点点生长在戈壁中的胡杨树所吸引。

    有人说胡杨代表新疆人的精神,棉花支撑新疆人的生活,而它们都代表了对土地的忠诚。

    六十年前,这里还是“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荒芜之地;六十年后,却成了“棉田如雪、瓜果飘香、绿电奔涌、班列飞驰”的开放前沿。

    胡杨精神绝不是“硬要吃苦”,而是用大智慧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李伟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没有舒适享乐,也没有花团锦簇,有的只是一个个无比艰巨的任务。

    当汽车仪表盘上的里程突破160公里,莎车城的轮廓终于从地平线浮起。

    叶尔羌河畔的百年胡杨林托起了蓝白相间的穹顶,阿曼尼莎汗王陵的瓷砖在暮色中吟唱着古老的歌谣。

    “王老师,晚上要不要一起去喀赞其老街的茶馆一起喝杯茶?据说能从当地的老人那听到不少好故事。”

    李伟突然发出邀请,让还在口若悬河的王灿再次一愣。

    “行啊,我知道有一家百年历史的,一杯茶只要一块钱,时间和物价仿佛都在那里停止了。”

    王老师难得没有再说话,或许是在回味一路而来的苍茫美景,又或许是在期待铜壶里的热气清茶。

    车轮碾过落日的余晖,一头扎进了千年老城的拥怀,风沙嘶吼着想要紧随其后,却被整齐的胡杨颤动着枝杈拦在了外面,就好像数千年来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