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凛冬散尽,星河长明 (1-30) 第六章 熬糖如练心 (第2/3页)
并没指望立刻得到回复。没想到,几分钟后,顾淮南直接拨了视频通话过来。
    接通后,他依旧在那间整洁的办公室里,只是背景窗外天色也已大亮。
    “我看一下糖液状态。”他言简意赅。
    赵北北将镜头对准锅里。
    “颜色目前看没问题。”顾淮南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冷静而专业,“你用的什么控制火候?”
    “就是看柴火,凭感觉加减。”赵北北有些无奈。
    顾淮南沉吟片刻:“感觉是最不可靠的。你需要量化。找一根木柴,量出固定长度,作为标准。记录下维持‘文火’状态,每小时需要添加几根标准木柴。形成数据,后面就好把控。还有,锅边不同位置的温度可能有差异,你需要不时晃动锅体,让糖液受热均匀。”
    量化?数据?赵北北愣了一下,这种理工科的思维,是她从未想过的。但仔细一想,却又觉得有道理。感觉会骗人,但燃烧的柴火数量不会。
    “我……试试。”她应道。
    “另外,”顾淮南继续道,“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内容。你一夜未睡的疲惫,对火候的小心翼翼,糖液状态的变化,都是真实的细节。记录下来。‘传承’二字,不是空话,就藏在这些琐碎、甚至狼狈的细节里。”
    挂了电话,赵北北看着那锅糖液,又看看灶膛里的火,心里似乎有了点方向。她找来一根树枝,折成固定长度,开始认真地记录添柴的频率和时间。
    日子,就在这枯燥的重复中缓慢流淌。白天稍好些,她能抽空在灶膛边打个小盹。王大娘时常过来,有时带点吃的,有时就只是陪她坐一会儿,说些村里的闲话,或者她爷爷当年的轶事,无形中驱散了不少孤寂。
    赵北北也渐渐摸索出一点门道。添多少柴能维持多久的文火,如何晃动锅体让糖液均匀受热。她的记录本上,写满了只有她自己能看懂的数据和符号。偶尔,她也会按照顾淮南说的,用手机拍下糖液一点点变得浓稠、颜色逐渐深沉的过程,记录下自己沾着炭灰的脸和疲惫却专注的眼神。
    到了第五天,糖液已经变得极其粘稠,颜色接近琥珀色,香气也更加内敛醇厚。但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她实在太累了,添柴时一个恍惚,手抖了一下,多加了两根柴火。等她察觉时,灶火已经明显旺了起来,锅底边缘传来一阵细微的“滋滋”声,一股淡淡的焦糊味混入了原本清甜的香气中。
    赵北北心里“咯噔”一声,手忙脚乱地将那两根新柴撤出,甚至顾不上烫手,又急忙晃动锅体。但为时已晚,锅底边缘还是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