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1章 陈捷同学,毕业后想不想回家乡工作啊?  权力之巅:从中央选调生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41章 陈捷同学,毕业后想不想回家乡工作啊? (第1/3页)

    “刘市长,陈捷同学到了。”赵礼星上前一步,汇报道。

    “嗯。”刘昌明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微笑,“你就是陈捷同学吧?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快坐。”

    他的语气,亲切得像一个邻家长辈。

    但这只是表象。

    越是身居高位者,越是喜怒不形于色。

    “谢谢刘市长。”陈捷在沙发上坐下,依旧是只坐三分之一,腰板挺得笔直。

    “你的那份报告,我看了,写得非常好。”刘昌明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主题,“特别是你提出的‘以项目合作为抓手,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这个思路,对我们全市的农村工作,都很有启发。”

    “市长过誉了,我只是纸上谈兵,提了点不成熟看法。”陈捷谦虚道。

    “不,这不是纸上谈兵。”刘昌明摆了摆手,“你的报告,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看得出来,是下过一番苦功夫的。”

    他顿了顿,抛出了第一个问题:

    “我想听听,你写这份报告的初衷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解决你们村的用水纠纷吗?”

    这是一个看似随意,实则非常关键的问题。

    如果陈捷回答是,格局就小了,只是个会解决具体问题的能人。

    陈捷沉稳地回答道:

    “报告刘市长,解决用水纠纷,只是一个直接诱因,更深层次的初衷,是源于我寒假回家后,对当前农村现状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哦?说来听听。”刘昌明饶有兴致地身体前倾。

    “我发现,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很多村庄都出现了空心化现象,传统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乡村社会结构,正在逐渐瓦解。”

    “随之而来的,是基层组织弱化,公共事务无人问津,以及因为资源稀缺而引发的各种矛盾纠纷,我们村的用水纠纷,只是一个缩影。”

    “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再依靠传统的行政命令或者简单的道德说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