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6章 学术辩论开端  权力之巅:从中央选调生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46章 学术辩论开端 (第2/3页)

。”电话那头的李秘书语气很客气。

    “不敢当,都是罗老和各位前辈提携。”陈捷谦虚了一句,随即转入正题,“李秘书,是这样的,我最近在写毕业论文,遇到了一些困惑,想向罗老请教一个问题,不知道会不会太打扰他老人家?”

    “你说说看,我转达一下。”

    “我的论文,是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其中涉及到法治的合法性基础问题。我个人认为,华国法治的合法性,根植于人民的政治认同,这与西方主流规范主义法学,有所不同。”

    “但我的这个观点,在学院里引起了一些争议,有老师认为我这是政治学,不是法学。”

    “所以,我想请教罗老,法学研究,到底应不应该,能不能,与政治现实相结合?我们青年学子,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是应该坚守象牙塔的纯粹,还是应该直面华国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

    陈捷没有问自己的论文对不对,而是将问题上升到了法学研究的方法论之争,上升到了青年学子的治学道路选择。

    这已经不是一个私人问题,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问题。

    像罗老这样一生致力于将法学理论与华国实践相结合的大家,听到这样的问题,一定会感同身受,也一定会做出回应。

    果不其然,两天后,法学院内部论坛上,一篇由罗文博院士办公室授权发布的短文,被置顶到了首页。

    标题是——《致燕大法学青年学子的一封信》。

    信中,罗老用一种语重心长的口吻,回顾了自己一生的治学经历,他强调,法学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真正的法学大家,必须“植根于华国大地,解决华国问题”。

    他痛心疾首地批评了当前学术界一些人“言必称希腊,唯西方马首是瞻”的错误倾向,鼓励青年学子要有勇气,有担当,敢于提出华国自己的理论,构建华国自己的话语体系。

    信的最后,罗老特别提到:

    “听说最近有同学因为论文选题过于关注现实,而受到了一些非议,我倒认为,这恰恰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