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8章 去东北调研?  权力之巅:从中央选调生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58章 去东北调研? (第1/3页)

    高健还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

    “郑局长,各位专家,如果说华国经济是一辆高速行驶的赛车,那么,投资和出口,就是我们过去一直猛踩的油门,让我们跑得很快。”

    “而你们提出的新基建,则是为这辆赛车换上了一个更强劲的发动机,这非常重要。”

    “但我们认为,比发动机更重要的,是这辆车的底盘,也就是社会保障体系。”

    “一个没有稳固底盘的赛车,油门踩得越猛,发动机越强劲,翻车风险就越大。”

    “只有当我们拥有一个坚如磐石的底盘,能够应对任何颠簸和冲击时,我们的赛车手,也就是十四亿人民,才敢真正放心地去踩油门,去享受风驰电掣的速度与激情。”

    这个底盘论,形象而深刻,瞬间就抓住了在场所有人的耳朵。

    郑学斌脸上的表情,已经从最初的轻视,变成了凝重。

    对方没有用任何复杂经济学模型来反驳他,但对方提出的这个逻辑,他却无法反驳。

    因为对方站的维度,比他更高。

    他谈的是“术”,是经济增长的技术路径。

    而对方谈的是“道”,是经济增长的社会根基和最终目的。

    高健的发言还在继续。

    他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在产业升级中建立社会缓冲垫,如何通过财税改革构建“橄榄型”社会。

    他的每一句话,都直指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痛点,提出的每一个建议,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政治智慧。

    当高健结束发言,再次向众人鞠躬时,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掌声。

    这一次,是发自真心的。

    经济局那几位年轻博士,看着高健的眼神,也带上了几分赞同和敬意。

    对方的理论,深深地植根于华国土壤,充满了东方式的系统思维和辩证智慧。

    郑学斌沉默了良久,终于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真诚探讨:

    “高健同志,你的这个‘底盘论’,让我深受启发,我承认,我们之前的方案,确实更多地考虑了经济效率,对社会层面的考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