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7章 指导苏晴写论文  权力之巅:从中央选调生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77章 指导苏晴写论文 (第2/3页)

都如雷贯耳,但这些理论,就像一堆精美却互不匹配的零件,苏晴怎么也无法将它们组装成一个逻辑自洽的完整体系。

    “我感觉,这些西方理论说得都很有道理,但它们离我们的现实太远了。”苏晴苦恼道,“我试着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来分析司法调解中的权力不平等问题,但写着写着,就感觉是在为了理论而理论,完全没有触及到我们国家司法实践的真正内核,写出来的东西,空洞得连我自己都说服不了。”

    陈捷静静地听着,脸上露出温和笑容。

    苏晴遇到的,是国内所有文科学者,都必然会遇到的一个根本性困境——如何处理西方理论与华国现实之间的关系。

    是生搬硬套,削足适履?

    还是食洋不化,自说自话?

    “遇到这种困惑,是正常的。”陈捷握住苏晴微凉的手,安慰道,“任何理论,都是在特定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一棵在加州阳光下长成的橘子树,你把它原封不动地移栽到东北的黑土地上,就算能活,结出的果子,味道也必然是酸涩的。学术研究,也是一个道理。”

    “那我该怎么办?”苏晴求助地看着他,“我的导师也说我的方向有问题,让我多读读原著,可我感觉越读越迷茫。”

    陈捷笑了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像他一贯的风格那样,提出了一个问题:

    “小晴,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重构西方的理论呢?我们自己的传统里,难道就没有‘恢复性司法’的基因吗?”

    “我们自己的传统?”苏晴愣了一下。

    “是啊。”陈捷道,“比如,华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一直推崇‘无讼’的理想,州县官员在断案时,也往往以调解为先,追求的是‘政通人和,事了人和’,这和恢复性司法强调的修复社会关系、促进社区和谐,是不是异曲同工?”

    “再比如,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以及建国后一直在提倡的‘枫桥经验’,其核心是什么?不就是‘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就地解决,矛盾不上交’吗?这不就是一种最生动的、深深植根于我们这片土地的、具有华国特色的恢复性司法实践吗?”

    苏晴陷入沉思。

    她之前的所有思考,都局限在如何用西方的理论,去解释、去套用华国的现实。

    但陈捷,却轻而易举地,将整个视角翻转了过来!

    “所以,”陈捷看着苏晴那双思索的眼睛,继续不紧不慢地引导着,“你的论文,为什么一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