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调查过程中的阻碍重重 (第2/3页)
清除。
他立刻拔掉电源,换了备用手机,把原设备锁进抽屉,并插入物理屏蔽袋。那一晚,他睡得很浅,梦里全是无声的画面:一个孩子背对着他站在院子中央,脚下积水倒映着天空,却没有脸。
第三天清晨,他去了图书馆。不用网络,不连账户,只翻纸质刊物。他在一本旧访谈录里找到一条线索:艾迪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产后恢复期间喜欢听雨声入睡。记者随口问她在哪儿住,她笑了一下,说:“一个没人知道的小院子,围墙外有棵老槐树,下雨时叶子响得特别清楚。”
这句话像一根针,扎进了他记忆深处。他记下这句话,回家后调出街景图,比对那段时间她回国后的公开行程和可能的落脚点。结合她最后一次露面的城市活动轨迹、航班降落时间、媒体拍摄盲区,以及卫星图像中车辆行驶路径的反向推演,最终锁定一处郊区独栋住宅区——青岚苑。
那里绿化密集,入口隐蔽,依山而建,仅有两条进出道路,且设有门禁系统和私人安保巡逻。更重要的是,附近确实有一棵形态特殊的槐树,枝干扭曲如盘龙,据地方志记载已有百年树龄。卫星图像显示,那栋房子连续半年没有车辆进出记录,但每周都有专人送生活物资,配送时间固定在凌晨四点至五点之间,使用无标志冷链货车。
他正准备进一步查证时,投资公司那边传来消息:剧组拍摄进度调整,原定由他负责的项目评估会议被无限期推迟。更奇怪的是,之前一直对接的副导演突然调去另一个组,联系方式也失效了。对方公司前台坚称“此人从未在职”,连人事档案都无法查询。
他没打电话追问,只是默默退出了工作群。当天下午,他收到一封正式函件,来自艾迪团队的助理,措辞礼貌但强硬:“所有非必要沟通需经法务审核,请勿擅自联系剧组成员。若继续越界行为,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当事人隐私权。”
他知道,这是围堵开始了。
但他没停。
那天晚上,他在个人公众号发了一篇短文,标题是《记忆里的声音》。文章讲的是童年时父亲常念的一首诗,关于夏夜庭院、陶罐与雷雨。末尾提到一句细节:“下雨天,窗台上的陶罐会发出轻微的共鸣,像有人在远处敲钟。”那是他们之间独有的记忆,只有她懂——小时候,他们曾一起躲在屋檐下听雨,她说那声音像时间在走路。
发完后,他关掉后台数据监控,什么也没等,直接去洗了澡。水流冲刷着肩颈的紧绷,他闭上眼,脑海浮现的是那个孩子会不会也听过这样的雨声?有没有人教他辨认陶罐的共鸣?他不敢想得太深,怕心会塌陷。
几天后,他接到出版社通知,海外采风项目审批通过。可就在准备启程前夜,护照莫名无法通过系统核验。出入境服务热线查不到具体原因,只说“信息待确认”,建议耐心等待。他没争辩,也没再尝试其他方式。他知道这不是技术故障,而是一道无声的门,被人从另一侧合上了。
他坐在桌前,翻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