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历史的岔路 (第1/3页)
一九五零年的初夏,东南沿海的空气中依旧弥漫着未散的硝烟与浓重的海腥气。舟山群岛的解放,如同砍断了国民党当局赖以苟延残喘的一只重要臂膀,将其势力范围进一步压缩至台澎金马。华东军区前指内,胜利的喜悦尚未完全沉淀,更宏大、也更艰巨的命题已摆在面前——如何跨过那最后,也是最宽阔的一道海峡,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
谢文渊的办公室墙上,那张巨大的东南沿海地图已经过更新,舟山群岛的区域被醒目地标上了红色。他的目光,如今更多地停留在那片蔚蓝色的、隔开了大陆与台湾岛的海域。桌面上,堆满了关于台湾岛敌军防御、水文气象、可供登陆滩头分析的报告,以及各种关于渡海登陆作战最新战术的研究资料。他与参谋团队的推演,已从“如何攻岛”转向了“如何渡海并立足”。
“副部长,这是刚汇总的各部队上报的船只筹集和改装情况。”
“副部长,气象部门提交的下半年台湾海峡风浪预测分析。”
“副部长,情报部门关于敌军在台岛西部海岸线加强防御工事的最新侦察照片。”
一份份文件,勾勒出一幅庞大而复杂的攻台作战蓝图雏形。谢文渊深知,这将是一场规模空前、远超以往任何一次战役的跨海远征。它需要集结数以千计的船只,需要建立绝对的海空优势,至少是局部优势,需要解决长达百公里甚至更远距离航渡中的导航、通讯、补给和抗打击问题,更需要面对背水攻坚、敌军可能得到的外部干预等极端困难局面。他废寝忘食地工作,与海军、尽管力量仍很薄弱空军的同志反复协商,试图将这幅蓝图的每一笔都画得更加清晰、更具可操作性。一种“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紧迫感,驱动着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前线指挥员。
然而,就在攻台准备紧锣密鼓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