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他的归来 (第1/3页)
刘厂长看到这个月的销售总结,迟迟挪不开眼睛:本月产量:1200 台。销售额:9 万元。成本:5 万 5200 元。净利润:3 万 4800 元。
一个月就九万营收,这可是一个月啊。
而这还只是开始。由于部分零件生产速度仍受限制,产能尚未完全释放。随着刘厂长和技术团队连日加班、逐步改良工艺,几乎所有依赖进口的零件都实现了国产化与大规模量产。预计下个月产能就能冲上 3000 台,而后随着工人熟练度的提升,产能还将继续增加。
这一刻,曙光-76 不仅是个产品,更是整个厂子的希望。
林溪这个月除了照常拿到厂里的一份工资,还额外收到了 6,960 元的绩效奖金。这笔钱是刘厂长当初许诺的,也是凭她的能力应得的,林溪收得心安理得。
“曙光-76”的横空出世,如同一场龙卷风,席卷了整个海城市场。短短一个月,产品不仅在百货大楼一抢而空,更引起了整个行业的巨大震动。
一时间,各大老牌收音机厂商如临大敌。偏偏之前因为那起“特务案件”,不少厂子为了撇清嫌疑,选择与姑城无线电器材厂划清界限、更换供货商。
可谁料,这一脚踢出去,却正好把机会拱手送出,供货商竟然自行研发、生产出了一款颠覆性的便携式收音机。
很快,其他厂子的技术人员也把“曙光-76”买回去研究。可当他们拆开外壳,看清内部构造时,一个个脸色都变了。
要想复制这款收音机,不仅需要完整的电路设计,还必须依赖数个关键零件。
问题在于,这些零件并不是随处可买的通用件,而是曙光厂自己生产、或与海外渠道特定定制的型号。
能稳定供应这些零件的渠道,只有姑城无线电器材厂这一家。
于是,整个行业都陷入了一个死局:既然曙光厂能自产自销,根本没必要把零件再卖给竞争对手。
这意味着,哪怕他们想要跟进模仿,也等于断了源头。眼看着曙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