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余姚,晨与尘  尘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一章 余姚,晨与尘 (第3/3页)

底的眼神。

    他不是人?

    不,他的体温,他递来毛巾时指尖的触感,都是真实的。

    那他是神?是鬼?是外星来客?

    荒谬的猜想一个接一个蹦出来,又被理智(或者说,是残存的理智)按下去。最大的可能,是某种我所不能理解的……科学?或者,就是世俗意义上所谓的“超能力”?

    无论是什么,都意味着我二十二年建立起来的世界观,在那一刻被彻底颠覆。我所熟悉的、平凡的、按部就班的世界,原来只是冰山一角。而方舟,他就站在那庞大、隐形且令人恐惧的冰山之上。

    第二天,我把自己关在家里,没有去“拾光”。手机关机,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我需要时间,需要空间,来消化这枚炸雷。

    母亲察觉了我的异常,端来水果,小心翼翼地问:“夕今,是不是找工作压力太大了?”

    我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没事妈,就是有点累。”

    我无法向她解释,我遭遇的不是压力,而是认知的崩塌。

    傍晚时分,我鬼使神差地打开电脑,登录了那个几乎快要遗忘的、大学时用来查阅学术资料的顶级数据库。我抱着一种连自己都觉得可笑的侥幸心理,在搜索栏输入了“方舟”两个字。

    我并没指望能查到什么。一个能隐藏如此秘密的人,怎么会留下网络痕迹?

    然而,结果却让我愣住了。

    没有花边新闻,没有公司信息。只有寥寥几条,深埋在学术期刊数据库的最底层,需要极高的权限才能浏览。

    那是几篇发表于七、八年前,涉及“非典型能源应用”、“宏观经济学模型的结构性突破”以及“信息场论的雏形”的论文。作者署名,都是“Fang, Zhou”。论文摘要艰深得如同天书,充满了数学公式和物理概念,我完全看不懂。

    但它们的发表期刊,无一不是各自领域内如雷贯耳的顶刊。

    一个二十出头(根据发表时间推算)的年轻人,在多个截然不同的前沿领域,发表了足以震动学界的论文,然后……便从学术界彻底消失,隐没于人海,成了一个“投资人”。

    这比单纯的“超能力者”更让我感到恐惧。

    这意味着,他拥有的,不仅仅是某种神秘的力量,更是足以碾压众生的、实打实的智力巅峰。力量或许还能用“天赋异禀”来解释,但这种横跨多个硬核学科的、上帝般的智慧,简直非人。

    我瘫坐在椅子上,浑身发冷。

    所以,他投资的不是公司,是……未来?是人类文明的走向?那么,他接近我,这个余姚最普通的女孩,又是为了什么?观察?实验?还是……更高维度的、我无法理解的某种计划?

    “叮咚——”

    门铃响了。

    我的心猛地一跳,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这个时间,会是谁?

    我走到猫眼前,屏住呼吸向外看去。

    楼道昏暗的光线下,站着的人,是方舟。

    他穿着一件深灰色的风衣,身形挺拔,脸上带着一丝显而易见的疲惫,眼神却依旧沉静。他没有撑伞,肩头被傍晚的湿气洇湿了一片。他就那样站着,没有催促,只是安静地等待着,仿佛知道我正在门后看着他。

    我的手心瞬间沁出冷汗。

    开,还是不开?

    打开这扇门,就意味着我正式踏入了那个光怪陆离、充满未知的世界。拒绝,或许还能退回我熟悉的、安全的平庸。

    可是,那些一起讨论历史密码的清晨,那杯恰到好处的拿铁,他听我讲述老街传说时专注的侧脸……这些真实的、带着温度的记忆,又该如何安放?

    恐惧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在我心里疯狂地拉扯。

    最终,我深吸一口气,颤抖着手,拧动了门把手。

    “咔哒。”

    门开了。

    楼道里潮湿微凉的空气涌了进来,带着他身上那股清冽的、如同雪后松林般的气息。

    他看着我,目光深邃,里面翻涌着太多复杂的情绪——歉意、坦诚,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林夕今。”他开口,声音比平时更加低沉沙哑,“我可以进去,跟你谈谈吗?”

    第六节

    我侧身让他进来。

    客厅里只开了一盏暖黄的落地灯,光线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我们相对而坐,中间隔着一张茶几,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鸿沟。

    他双手交握,放在膝上,是一个略显紧绷的姿态。先开口的是他,声音低沉而清晰:

    “我不是外星人,也不是鬼神。我是人类,只是……比较特殊。”

    我沉默着,等待下文。我的心跳声在安静的房间里如同擂鼓。

    “你看到的那种能力,我称之为‘构筑与洞察’。”他继续解释,用词精准,像在陈述一个科学事实,“简单说,我可以有限度地感知、理解并影响物质与信息的底层结构。让滚珠按特定规律运动,是其中一种最简单的应用。”

    构筑与洞察。

    感知物质与信息的底层结构。

    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带来的冲击力比“超能力”三个字更甚。它意味着他眼中的世界,从根基上就与我不同。

    “那……那篇关于信息场论的论文,也是……”我的声音有些干涩。

    他微微颔首:“那是我试图用现有科学框架,去描述这种能力的一部分原理。很粗糙,但已经是当时我能做到的极限。”

    “当时?”我捕捉到了这个词。

    “能力会随着时间和……使用,缓慢增长。”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用词,“就像肌肉,需要锻炼。”

    房间里再次陷入沉默。他给出的信息太过庞大,我需要时间消化。

    “为什么是我?”我终于问出了这个最核心的问题,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你这样的人,为什么会在余姚,在一个普通的咖啡馆,接近一个像我这样……平凡的人?”

    他抬起头,暖黄的光线落在他深邃的眼里,漾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因为‘熵’。”他说了一个物理学的名词,见我疑惑,他补充道,“你可以理解为……‘混乱度’。”

    “我的世界,充斥着过多的信息、过多的算计、过多的噪音。它们如同高分贝的尖啸,无时无刻不在冲击我的感知。”他的声音里透出一种深切的疲惫,这是第一次,他如此直白地在我面前展露脆弱,“靠近你的时候,林夕今,那种尖啸会停止。”

    他看着我,目光坦诚得近乎残忍:

    “你的思维清晰、纯粹,像一块未经雕琢的水晶。你的情绪,你的感知,甚至你的迷茫……都带着一种稳定的、低熵的秩序。在你身边,我才能得到真正的……休息。”

    我怔住了。

    我设想过无数种答案——也许他有什么惊天阴谋,也许我是什么天赋异禀的救世主,也许只是一场富人的游戏。

    唯独没有想过,原因如此简单,又如此……私人。

    我的平凡,我的普通,竟然成了他渴望的“秩序”?成了他混乱世界里唯一的避风港?

    这比任何华丽的告白,都更具冲击力。

    “所以,”我听到自己的声音轻轻地问,“你接近我,只是为了……‘降噪’?”

    “开始是。”他毫不避讳地承认,“但现在不是。”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灼灼,仿佛要将自己的意志直接烙印在我的灵魂上。

    “现在,是因为那些‘密码’,因为你看着姚江时说‘了解过去才知道去向’,因为你在资料室里专注的侧影……更因为,当我意识到可能会失去与你平静交谈的机会时,我感到的……是前所未有的恐慌。”

    他顿了顿,每一个字都清晰无比:

    “林夕今,我对你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麻烦,一个行走的异常事件。我无法给你普通人的平静生活,甚至可能将你卷入无法预知的危险。”

    “我知道我没有资格要求任何东西。但我请求你,不要因为恐惧而离开。至少……不要这么快下定论。”

    他说完了。房间里只剩下我们两人的呼吸声。

    我低下头,看着自己紧紧绞在一起的手指。巨大的信息量几乎撑破我的脑海,恐惧依旧存在,像冰冷的潮水浸泡着我的四肢。

    但在这片冰冷的潮水下,有什么东西正在破土而出。

    那是理解,对他那份孤独和疲惫的理解。

    是悸动,对他那句“恐慌”和坦诚的悸动。

    更是一种……莫名滋生出的勇气。

    我抬起头,迎上他等待审判的目光。

    “我需要时间。”我说,声音依旧有些发颤,却带着一种自己都未曾预料的坚定,“我需要时间……重新认识你,认识这个世界。”

    “而在我想清楚之前,”我深吸一口气,“你不能再对我使用任何‘能力’。我们要像……像两个最普通的人那样相处。你能做到吗?”

    方舟深邃的眼眸中,仿佛有星辰瞬间亮起。那紧绷的下颌线条,终于柔和了下来。

    “能。”他回答得没有一丝犹豫,仿佛这是我能给他的、最好的答案,“我保证。”

    他站起身,没有再多说一个字,只是深深地看了我一眼,然后转身离开。

    门被轻轻带上。

    我依旧坐在原地,感受着心脏在胸腔里沉重而有力地跳动。

    重新认识他?

    认识这个拥有神祇般力量,却渴望平凡秩序的男人?

    我知道,从我打开门,从他做出承诺的那一刻起,我那条平凡的、按部就班的人生轨迹,已经彻底偏航,驶向了一片未知而壮阔的深海。

    而我,在恐惧的深处,竟然隐隐感到了一丝……期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