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章 文明基石  尘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九章 文明基石 (第1/3页)

    第一节启程,自故乡的月台

    姚江的晨雾像一袭轻纱,尚未完全散去。码头上人影绰绰,送行的低语在湿润的空气里浮动。

    没有轰鸣的引擎,没有喧闹的告别。只有一艘青篷乌檐的客船静静泊在岸边,像从水墨画里驶出来的一般。船头站着方舟,他今日穿着一件靛青色中式立领外套,褪去了商场的凌厉,倒像位要远游的学者。

    我最后回望了一眼老街深处,父母的身影在薄雾里化作温柔的剪影。我深深吸气,将故乡湿润清甜的气息纳入肺腑,像是要把这味道刻进记忆里。

    “准备好了?“方舟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温和而沉稳。

    我将手放入他温热的掌心,仰头微笑:“走吧。“

    船公的长篙轻轻一点,乌篷船便悄无声息地滑入了江心。我们没有乘坐那艘超越时代的“星槎“,而是选择了最古老的方式离开——顺着姚江,汇入甬江,直至出海。这是我的提议,既然要巡礼文明,就该从文明的脉络起始。

    船行至杭甬运河段时,天色已大亮。两岸的浣衣妇人用吴侬软语交谈着,槌衣声此起彼伏。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站在石阶上,好奇地望着我们的船。方舟从行囊中取出一包桂花糖,轻轻抛给她。女孩接住后,开心地朝我们挥手,那纯真的笑容像极了童年的我。

    “记得我小时候,也常在姚江边看往来的船只。“我轻声说,“总觉得每艘船都载着一个远方的故事。“

    方舟的目光柔和:“现在,我们也在书写自己的故事了。“

    江水在船底汩汩作响,像在诉说千年的故事。两岸的景致如水墨长卷般缓缓展开,白墙黛瓦,垂柳依依。方舟没有进船舱,而是与我并肩站在船头,任江风拂面。

    “第一站,定在西安。“他望着前方烟波,“但我们不直飞。沿长江溯游而上,过三峡,入巴蜀,再转道关中。“

    我心头一暖。他还记得我曾在某个夜晚说过,真正的中国在江河之间,在那些被车轮飞速掠过的土地上。

    “好。“我轻声应道,“去听听兵马俑的呼吸。“

    方舟侧首看我,晨光给他的侧脸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边。我忽然想起在“观星台“上,他为了保护我而展开力场时的决绝,想起这些时日来他小心翼翼的守护。而此刻,我们终于要并肩同行了。

    “密钥的感应,需要契机,强求不得。“他低声道,更像是在对自己说,“这一路,我们只当是......寻常的新婚旅行。“

    我唇角不自觉地弯起。这是他对我的承诺,放下拯救世界的重担,先去完整地拥有彼此,拥有这段属于我们的时光。

    船行至镇海口,一艘线条优雅的白色游艇“听涛号”正静静等候。换乘,启航。

    当陆地在身后渐渐化作一道青灰色的细线,无垠的东海展现在眼前时,我靠在船舷边,看着海鸥追逐船尾的浪花,像一个个欢快的音符。

    方舟从身后轻轻拥住我,下颌抵着我的发顶。

    “我们会看到撒哈拉的星空,听到亚马逊的雨声,触摸南极的冰雪......“他的声音混在海风里,送入我耳中,“这世界所有极致的风景,我都想与你共享。“

    我闭上眼,向后靠进他坚实的怀抱里。

    这一刻,没有“世界函数“,没有“熵减联盟”。只有碧海,蓝天,相依的恋人,和一段即将铺陈于整个星球的、属于我们的史诗。

    七海之约,自此启航。

    第二节长江诗篇

    “听涛号“沿着中国东海岸平稳南下,至长江口,便逆着那浑黄的江流,缓缓西行。

    船行水上,时光仿佛也慢了下来。我们不再依赖瞬间千里的“星槎“,而是选择以血肉之躯,去丈量这片土地的宽度,去感受文明脉搏的每一次跳动。

    第一幕江阴要塞·历史的重量

    行至江阴,两岸山势陡然收紧,江流湍急。方舟命游艇暂泊,带着我登上了古炮台遗址。锈迹斑斑的巨炮沉默地指向江面,仿佛还在诉说着那场气壮山河的保卫战。

    “小时候读历史,只觉得是书上的几行字。“我抚摸着冰凉的炮管,江风猎猎,吹动我的衣袂,“站在这里,才感觉到那份沉重。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

    方舟站在我身侧,目光穿透历史的烟云。“守护,从来都不是抽象的概念。“他缓缓道,“它需要力量,更需要决断。有时,甚至是......痛苦的决断。“他的语气微沉,我想起在“观星台“上他保护我的那一瞬,心头泛起细密的疼。

    我握住他的手,指尖传来坚定的力量。“我明白。“我轻声道,“所以,我们才要找到更好的方式,让守护不再以牺牲为代价。“

    在历史的沉痛面前,我们的手握得更紧。一种超越儿女私情的、共同的责任感,在江风中悄然滋生。

    第二幕金陵夜泊

    夜幕降临时,我们在南京秦淮河畔停泊。画舫凌波,灯火璀璨,仿佛还能听到古时才子佳人的笑语。方舟租了一艘小舟,带我夜游秦淮。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我轻声吟诵,望着岸边的乌衣巷,“时间真是奇妙,当年的王谢堂前燕,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方舟为我拢了拢披肩:“但有些东西不会变。比如这秦淮月的清辉,比如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船行至文德桥下,他忽然指着水中的月亮倒影:“你看,千年前的诗人看见的,也是这轮明月。“

    我们在夫子庙前上岸,尝了地道的鸭血粉丝汤。老板是个健谈的老人,听说我们是新婚旅行,特意多加了些鸭血:“沾沾喜气,白头偕老啊!”

    第三幕三峡光影·自然的伟力

    穿过葛洲坝,进入三峡库区。水平如镜,倒映着两岸依旧险峻的峰峦。我们换乘了小型的观光船,穿行于巫峡的云雾之间。

    “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我望着烟雨迷蒙的神女峰,轻声吟诵。百万年地质变迁与当代工程奇迹在此交织,构成一幅撼人心魄的画卷。

    夜晚,游艇停泊在僻静的支流。万籁俱寂,唯有星月倒映在墨蓝色的江水中。我们相拥在甲板的躺椅上,盖着同一条薄毯。

    “以前觉得,'构筑'之力无所不能。“方舟望着星空,难得地袒露心迹,“但面对这样的山河,才知人力有时而穷。真正的力量,在于理解并顺应这天地间的'道'。”

    我将头靠在他肩上,感受着他胸腔的震动。“所以,'世界函数'或许不是要我们去'控制',而是去'理解'和'平衡'?”我若有所悟。

    方舟低头看我,眼中映着星河:“你总是能抓住最本质的东西。”

    在自然的壮美与人类的伟力面前,我们对于自身力量的认知,开始发生微妙而深刻的转变。

    第四幕白帝城朝云

    翌日清晨,我们登上白帝城。朝霞染红了夔门,江面上雾气蒸腾。一位白发老者在城墙上打太极,动作行云流水。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我望着壮丽的景色,不禁感叹,“李白当年就是在这里写下这首诗的。”

    方舟静静感受着山风:“每个时代都有它的诗篇。而我们,正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诗篇。“

    下山时,我们遇到一群写生的美院学生。其中一个女孩怯生生地问我能否当她的模特,方舟笑着替我答应。坐在古树下让女孩作画时,方舟就在不远处用手机拍我。后来看到照片,才发现他镜头里的我,眼中满是幸福的光。

    第五幕山城烟火·人间的温度

    船至重庆,我们弃舟登岸,融入了这座立体魔幻的山城。在嘉陵江边的吊脚楼里吃一碗地道的豌杂面,在穿过居民楼的轻轨下感受市井的喧嚣,在洪崖洞璀璨的灯火中迷失。

    我像个真正的游客,举着手机不停地拍,对方舟介绍着这里的风土人情。他看着我眼中雀跃的光,忽然轻笑:“又看到在'拾光'时的你了。”

    在一家临江的茶馆,我们听着龙门阵,看着江上往来的船只。

    “我喜欢这里。”我捧着盖碗茶,语气满足,“有历史的层叠,有现代的冲击,更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