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欧陆风情 (第3/3页)
画中维纳斯更美的人。”
就在我们准备离开乌菲兹时,一位年长的管理员注意到我们手中拿着的、印有L.M.那幅小画复印件的导览图。他走上前来,用带着浓重意大利口音的英语询问:“抱歉,打扰一下。请问你们这张画是...?”
我们解释这是来自一位六十年前到访此地的朋友的信物。老先生眼中闪过惊讶,他自我介绍叫乔万尼,在这里工作了大半辈子。“我记得这位女士,”他回忆道,眼神变得悠远,“她很有气质,东方面孔。她几乎每天都来,就坐在穹顶下的那个角落写生。她说要为她爱的人画下整个穹顶...但后来,她就突然不见了。”
乔万尼先生带领我们来到美术馆的一个非对外开放的小储藏室,从一个标注着“待鉴定/无主物品”的架子上,取出一卷用油布仔细包裹的画布。他小心翼翼地展开——正是L.M.未完成的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全景图。画作完成了大约三分之二,笔触细腻,色彩把握极佳,可见其深厚的功底与投入的情感,未完成的部分则留下无奈的空白。
“她离开时把这个交给我们保管,说如果有一天她没能回来,或许会有人来替她完成。”乔万尼先生期待地看着我们,“这么多年,我几乎要放弃了。今天看到你们,我觉得...这或许是她的意愿。”
方舟郑重地接过画布。我们在乔万尼先生特许的一个安静角落,借着窗外透进的夕阳余晖,方舟取出随身携带的、混合了威尼斯特殊矿物颜料的便携画具。他并没有急于下笔,而是仔细研究着L.M.原有的笔触、色彩运用和透视关系。然后,他凝神静气,开始以极其细致的笔触,补全那些缺失的部分。他的笔法并非完全模仿,而是在尊重原画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我们这一路走来的理解与情感,尤其是对L.M.故事的那份共情。
当最后一笔落下,整幅穹顶全景图在夕阳的余晖中浑然一体,熠熠生辉,既保留了L.M.当年的深情,也注入了跨越时空的圆满。乔万尼先生眼眶湿润,声音有些哽咽:“六十年的等待...终于圆满了。这幅画,应该属于它本该归属的地方。”他建议将这幅由两人跨越时空合作完成的画作,捐赠给美术馆的一个小型纪念展区,让这个故事被更多人知晓。
黄昏时分,我们在米开朗基罗广场看日落。整个佛罗伦萨在夕阳下变成金色的童话,远处传来街头艺人演奏的《我的太阳》。方舟不知从哪里变出一把小提琴,加入演奏。他拉琴的姿态优雅从容,琴声如泣如诉,不仅是在演奏给当下的听众,更像是在为L.M.和那个未知的“A.R.”奏响一支安魂与祝福的乐曲。
“你还有什么是我不知道的?”曲终时,我笑着问他,眼中或许有泪光闪烁。
“还有很多,”他收起琴,眼中闪着狡黠而深情的光,“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慢慢发现。”
第四节:阿尔卑斯的雪-云端之上的告别
因特拉肯前往少女峰的登山小火车,如同童话里的机械精灵,沿着陡峭的山势缓缓爬升。窗外的景色从翠绿的草甸、悠闲的奶牛,逐渐变为茂密的针叶林,再到林木线之上,一片银装素裹的雪国世界。雪松的枝桠被厚厚的积雪压出优美的弧度。L.M.的信中写道:“原本约定要一起登顶,如今只能独自前往。或许,有些风景注定要一个人看。”
方舟细心地为我整理好羊绒围巾,确保每一寸脖颈都被温暖包裹,又把一个充好电的暖手宝不由分说地塞进我的毛线手套里。
“冷吗?”他问,眼中是细致的关切。
我摇摇头,其实指尖在低温中已经有些冻得发麻。他了然地笑笑,没有戳穿,只是将我的双手拢在他温暖干燥的掌心,低头轻轻呵出温热的气息,暖流瞬间从指尖蔓延到心尖。“但有些风景,”他接着信中的话说道,目光坚定,“应该两个人一起看。”
海拔3454米的少女峰车站,我们踏出温暖的室内,站在被冰雪覆盖的观景平台上。凛冽而纯净的空气灌入肺腑,眼前是阳光下闪耀着钻石般光芒的雪原,以及远处巍峨壮丽的阿莱奇冰川,如同一条凝固的银河。他突然在我身边蹲下,用手套拂开表层的浮雪,在坚实的冰面上,一笔一划地写下了我们两人和“L.M.& A.R.“的名字,中英文并列。
“这样,”他站起身,握着我的手,看着雪地上的字迹,“就算千万年后冰川因温暖而消融,这些名字,这些存在过的痕迹与情感,也曾经在这里,在一起,被天地见证过。”
下山时,我们选择了一段可以徒步穿越云层的路线。脚下积雪咯吱作响,四周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在几处较为陡峭的坡道,他始终紧紧牵着我的手,步伐稳健,成为我最可靠的依靠。在一处背风的巨大岩石后,我们意外地发现了一块较为平滑的石面,上面刻着一个模糊的心形和“L.M.”的缩写,旁边还有一个箭头指向更高的方向。
“她来过这里。”我轻触那些被风雪侵蚀得几乎难以辨认的刻痕,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与敬佩,“一个人,真的完成了登顶的约定。”
方舟沉默片刻,然后掏出随身的小刀,在心形旁边,用力而清晰地刻下:“但爱,从未离开。”这句刻在阿尔卑斯山岩上的话,既是对L.M.的告慰,也是我们彼此的誓言。
当晚入住山间一家有着温暖壁炉的木屋旅馆,他温柔地为我拂去发间沾染的未融雪粒,眼神温柔得像春日里融化的冰川水,清澈而深情。
“今天在雪地上写名字的时候,”他轻声说,壁炉的火光在他脸上跳跃,“我在心里许了个愿。”
“什么愿?“
“愿我们的爱情,如阿尔卑斯的雪山,即使历经四季轮回,风霜雨雪,依然洁白如初,坚实永存。”
屋外是寂静的雪山和璀璨的星河,屋内是温暖的炉火和相爱的人。我靠在他怀里,觉得整个阿尔卑斯的浩瀚与纯洁,都成为了我们爱情的背景与见证。
第五节:爱琴海的蓝-星月下的永恒旋律
圣托里尼的日落时分,被誉为人间最浪漫的景致之一。我们避开伊亚小镇最拥挤的观景台,按照L.M.信中的描述,选择了费拉附近一座安静的、有着蓝色圆顶的白色小教堂前的台阶坐下。白色的墙壁、圆顶被漫天晚霞染成了层次丰富的蜜糖色与金粉色,脚下是悬崖层叠的白色房屋,远处湛蓝的爱琴海上,偶尔有洁白的游艇划过,更远处,火山岛静静地伫立在金色的海面上。空气里飘来不知何处驴队的铃铛声,清脆而悠远。
“知道为什么希腊人喜欢把屋顶和窗棂刷成这种纯净的蓝色吗?“方舟望着那些与天空、大海呼应的蓝色,轻声问。
“是为了呼应大海和天空的颜色吧?”我理所当然地猜测。
“不全是,”他微笑着摇头,伸手指向头顶那片无垠的、正逐渐加深的蔚蓝,“更古老的传说是,为了当诸神从奥林匹斯山俯身俯瞰人间时,会分不清哪里是天堂,哪里是他们钟爱的圣托里尼。从而愿意更多地降临福祉于此地。”这个传说,为眼前极致的美景更添了一层神话的浪漫色彩。
L.M.的信中最后请求,在爱琴海的星空下,聆听一首她未曾唱完的歌。我们询问了当地几位老人,是否记得几十年前一位独自前来、经常聆听并学习希腊民歌的东方女士。一位在码头边开小酒馆的老爷爷,听到我们的描述后,眼神亮了起来。
“是的,我记得她。”老爷爷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说,他脸上的皱纹如同爱琴海的波浪,“她总是很安静,坐在那个角落,”他指着一个靠海的位置,“听我父亲弹奏布祖基琴,尤其喜欢那首《黎明的港口》。她说,要学会这首歌,唱给一个人听...但直到她离开,似乎也没能完全学会,或者,是没等到想唱给听的人。”
夜幕完全降临,我们就在老爷爷的酒馆外的临海平台用晚餐。白色的桌布,摇曳的烛光,空气中弥漫着烤海鲜、橄榄油和 oregano(牛至)的香气。老爷爷抱着一把古老的布祖基琴,为我们弹奏起了那首《黎明的港口》。明快而略带忧伤的旋律流淌出来,仿佛带着海风的味道和离别的愁绪。
方舟忽然放下刀叉,起身,极其绅士地向我伸出手邀舞。在星空下,以爱琴海为背景,布祖基琴声作为伴奏,他的舞步虽略显生涩,却异常认真、庄重。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在月牙泉边的那个傍晚,他同样带着些许笨拙却无比真诚的求婚。
“为了这一刻,我偷偷练习了很久。”他在我耳边低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腼腆与深情,“我想在往后余生,每一个有音乐响起的地方,都能理所当然地邀请你,共舞一曲。”
月光下的爱琴海,泛着细碎的银色波光,如同洒落了无数钻石。我们在旅馆的私人露台上,分享着一杯当地特色的、带有浓烈茴香气息的乌佐酒。他忽然指着东南方向的星空说:“看,那是猎户座,希腊神话里被称为俄里翁的巨人猎手。他正在星空中,永恒地追逐着他的心上人,七姐妹星团。”
“然后呢?他们在一起了吗?”我靠在他肩上,看着那片璀璨的星空,感受着微凉的海风。
“然后,众神被他们的爱情感动,将他们一同化作了星辰,永远相伴在夜空之中,不再分离。”他的声音在夜风中显得格外温柔而笃定。
海风带着咸味和矮灌木的清香轻拂而过,他转过头,吻轻轻落下,带着乌佐酒独特的茴香气息,这个吻,比任何古老的神话传说,都更令人心醉神迷,仿佛将整个爱琴海的浪漫、阿尔卑斯的雪白、佛罗伦萨的瑰丽、巴黎的文艺与威尼斯的理性,都凝聚在了这一瞬间,化为了永恒。
第六节:循环的起点与新的旅程
回到“听涛号“上,欧陆的灯火在身后渐行渐远。我再次拿出L.M.的那封信,以及我们这一路收集的印记:威尼斯基石名字的拓片、巴黎咖啡馆的信纸、佛罗伦萨画作的复制照片、阿尔卑斯山岩刻字的留影、爱琴海那首歌的录音。
方舟将那个在威尼斯获得的桃心木盒递给我:“打开看看,底部有个暗格,玛尔塔夫人后来悄悄告诉我的。“
我依言找到机关,轻轻推开暗格,里面静静地躺着一枚精致的、带有珐琅彩绘的复古怀表。我小心地打开表盖,表盘走时精准,而在表盖内侧,刻着一行比信中更显沧桑、却也更加释然的小字:
“给所有相信爱情并勇于追寻的旅人——时间会证明,所有真诚的情感,无论结果如何,都将在生命的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L.M.于旅途终点,顿笔。”
在怀表背面的边缘,还有一行几乎难以察觉的极小刻字:“P.S. L.M.即是当年的我。愿我的故事,予你勇气。“
我们相视无言,心中却如海潮澎湃。原来,这不仅仅是一场代他人完成的旅程,更是一位智慧长者,以自身经历为蓝本,给予后来者的深情馈赠与点拨。她将自己的遗憾化作线索,引导我们去体验,去思考,去珍惜。
“她的'未完成',或许并非遗憾,”方舟握紧我的手,目光投向远方更深邃的海域,“而是一种更具深意的'完成'——通过我们的旅程,她的故事得以延续,她的感悟得以传递。爱与智慧,因此而生生不息。”
怀表的滴答声,轻柔而坚定,仿佛与心跳、与海浪同频。威尼斯的轮廓早已消失,但我知道,这段跨越六十年的旅程,它所赋予我们的关于爱、等待、理性与浪漫的思考,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欧陆的风情万种,最终都化为了我们爱情故事的丰厚注脚与坚实阶梯。
前方,还有更广阔的海洋与未知的旅程在等待。但此刻,我们手握彼此,怀揣着来自过往的祝福与启迪,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力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