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混沌与秩序 (第3/3页)
己走路了,她挣脱我的手,像只笨拙又快乐的小鸭子,蹒跚地跑在由高大树篱围成的、如同绿色迷宫般的花园小径上。突然,她停下脚步,小小的身子几乎趴在一段略显陈旧、带有磨损的金色栏杆上,指着上面某个不起眼的纹饰,奶声奶气、却异常清晰地说:“星星……和爸爸的……”
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俯身仔细看去——那是哈布斯堡王朝标志性的双头鹰纹章的一部分,因为岁月和游人的触摸,已经有些模糊。但鹰冠上那些象征皇权与神圣的星芒,其排列组合方式,经过晓晓的提醒,我赫然发现,竟与方舟偶尔在沉浸于推演“世界函数”基础模型时,使用的某个初始参数序列,有着惊人而微妙的相似性!这绝非巧合!是晓晓天生就能看见这些底层代码与人类文明符号之间的隐秘联系?
在金碧辉煌、仿佛每个角落都流淌着乐音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聆听莫扎特的经典歌剧《魔笛》时,晓晓表现得异常安静,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容易躁动。她睁大了眼睛,一瞬不瞬地看着舞台上华丽的演出、奇异的妆造。当饰演夜后的女高音唱出那首极高难度的、充满了复仇与愤怒情绪的咏叹调,花腔如同碎裂的水晶般激越飞扬时,晓晓突然转过头,小手拽了拽我的衣袖,小声地、像是在分享一个只有我们才知道的秘密般对我说:“妈妈,镜子在唱歌。”
我心中猛地一动!意识领域内的“镜像之钥”随之产生了轻微的、和谐的震颤,如同被音叉敲响。我凝神细听,不再仅仅关注旋律与剧情,仿佛真的从莫扎特那些精妙绝伦的音符结构、和声进行与对位法中,捕捉到了一种超越时代、近乎数学般精确的“镜像”或“反射”的密码!一种用音乐构建的、关于情感、冲突与和解的对称美学!是晓晓点醒了我,让我看到了艺术与底层逻辑的另一种勾连。
第二天参观分离派展览馆时,我们在古斯塔夫·克林姆特那幅著名的《贝多芬饰带》壁画前驻足。画面上那些扭曲、缠绕、仿佛在痛苦与极乐间挣扎的躯体,与背景大量使用的炫目金箔,形成了一种强烈而诡异的视觉冲击,既神圣又情欲,既升华又沉沦。这幅画似乎激发了晓晓腕间“混沌之钥”的感应,那淡金色的纹路在她白皙的皮肤下若隐若现,仿佛在与画作中那股原始的生命力对话。
“痛苦与美好在跳舞。”晓晓小脸贴在冰凉的展柜玻璃上,呼出的气息在玻璃上形成一小团白雾,用一种与她年龄不符的、带着洞察力的语气说道。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理解这幅画作的新维度。
方舟的“洞察”之力悄然穿透画作的表层,深入颜料与画布的微观世界。过了一会儿,他低声告诉我,在那些绚丽的、克林姆特特有的金色颜料层之下,他发现了极其微量的、并非地球常规矿物的成分——那是一些来自外太空的陨石微粒。正是这些来自宇宙的“异物”,被艺术家无意间(或是直觉地)混合在颜料中,让这幅画作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能够极其微弱地影响观者精神状态的、带有“混沌”与“宇宙”特质的能量场。十九世纪末的艺术家,以其超凡的感性,无意间触碰到了宇宙的某种深层韵律,并将其封印在了画布之上。这解释了我站在画前时,那种既被吸引又有些不适的复杂感受。
捷克的克鲁姆洛夫(CK小镇)仿佛是一个被时光精心保存下来的童话绘本,一切都小巧、精致,色彩明艳。晓晓在蜿蜒的、绿带般的伏尔塔瓦河畔快乐地追逐着优雅的白天鹅,在古老的城堡塔楼上踮着脚,小手指点着,努力数着脚下连绵不绝的、如同红色波浪般的屋顶,在横跨河流的石桥边,看着老艺人表演诙谐的提线木偶戏,被逗得发出清脆如银铃般的咯咯笑声。看着她如此快乐,融入这童话般的景致,我心中充满了柔软的暖意。
某个清晨,在入住的那家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木筋墙客栈里,我发现女儿正用早餐吃剩的面包屑,在古老的、带着木头纹理的窗台上,认真地排列着什么。我起初以为是孩童随意的涂鸦,但走近一看,心中不禁讶异——那并非无序的撒播,而是一个经过高度简化、却依然能清晰看出核心结构的图案——正是“逻辑之钥”的某种基础几何表达!线条、角度、对称关系,都把握得相当准确。
“我在教小鸟认路。”面对我惊讶的询问,晓晓抬起头,小脸上沾着一点面包屑,一脸认真地解释,仿佛这是世界上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在她纯真的认知里,世界的底层逻辑,或许就是小鸟(或者说万物)都应该认识的、最基础的“道路”吧。
当晚,窗外雷声隆隆,闪电如同银蛇,不时撕裂小镇宁静的夜空,将房间照得忽明忽暗。在一次特别明亮、几乎将房间映照得如同白昼的闪电瞬间,我和方舟目睹了令人惊奇甚至有些悚然的一幕:房间里,桌椅、床铺、我们的行李……所有物品投射在墙壁和地板上的影子,仿佛被注入了生命,突然立体化、活动起来!它们不再是平面的、死寂的轮廓,而是在晓晓无意识的、仿佛梦呓般的指挥下,上演了一出简短而充满童趣的、关于小兔子找胡萝卜的影子童话剧!虽然只持续了短短几秒,随着闪电熄灭而恢复正常,但那一幕已深深烙印在我脑海。我意识到,女儿正在以一种我们无法完全理解的方式,无意识地将已经接触到的多把“密钥”的力量(尤其是“镜像”、“混沌”与“逻辑”),进行着融会贯通的、初步的、游戏般的尝试和应用。这能力既让人惊叹,也让我隐隐担忧。
在德国黑森林地区,我们入住了一栋传统的、带着宽大露台的度假木屋。周围是参天的云杉和冷杉,空气里弥漫着松针和泥土的清香,仿佛走进了格林兄弟的童话世界。方舟抱着女儿,在长满高大树木的林间散步,耐心地教她辨认不同树种松针的形状和气味,告诉她哪些蘑菇可以吃,哪些有毒。当晓晓指着一棵古老云杉树干上特殊的、螺旋状上升的纹理,并准确地说出它的走向与“生命之钥”所代表的某种能量流动模式相同时,我和方舟交换了一个眼神,终于确认了一个我们早已有所猜测的事实——这个孩子,天生就拥有直接“看见”并理解世界底层能量结构与“代码”的能力。她眼中的世界,与我们看到的表象,或许从根本上是不同的。
在传说中女巫会在午夜起舞的林中空地,阳光透过高大的树冠,洒下移动的光斑。晓晓快乐地追逐着这些跳跃的“光之精灵”,腕间那“混沌之钥”的淡金纹路,在她跑动时与林间弥漫的、带着草木清香的晨雾无意间接触、交融。就在那一刻,整片古老的森林仿佛突然被唤醒!不是声音的喧嚣,而是一种低沉的、持续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呢喃。那不是风声,更像是古树的年轮在诉说岁月、溪流的歌唱在传递信息、岩石的记忆在缓缓释放……它们在用各自独特的、非人类的“语言”,诉说着千百年来的故事与秘密。这海量的、混沌的、属于自然本身的信息流,汹涌而来。
我的“秩序领域”几乎是本能地随之展开。但这一次,我没有试图去压制、去统一这海量的信息。我回忆起亚马逊的教训,学着像一位高超的指挥家,去倾听每一个“声部”的特点,去理解它们的内在韵律,然后用自己的力量,将其梳理、调和,引导它们相互共鸣,最终,这片原本杂乱的呢喃,竟然形成了一曲宏大而和谐、充满了生机与古老智慧的自然合唱!在这一刻,我心中豁然开朗,仿佛又解开了一道至关重要的枷锁。“世界函数”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或许并非建立一个单一、绝对的、僵化的秩序,而是让万物在保持各自独特性和内在混沌(即无限可能性)的同时,能在更高的维度或更深的层次上,通过某种“共鸣”或“协调”,达成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不断演化的和谐。这和谐,本身就是一种更伟大的秩序。
晓晓跑回我们身边,金色的阳光在她发梢跳跃。她小手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朵散发着柔和微光的、蓝色的小蘑菇,献宝似的举到我面前,大眼睛亮晶晶的:“妈妈,森林说,它还记得很久很久以前,冰川从它身上走过的样子。”她的话语,再次印证了她与自然万物那不可思议的沟通能力。
返程的前夜,一家三口躺在木屋露台的躺椅上,身上盖着柔软的羊毛毯。露台之外,是被黑森林锯齿状轮廓切割出的、繁星点点的夜空,银河的淡淡光带依稀可见。晓晓左手紧紧握着父亲的一根手指,右手牢牢牵着我的手,睡得香甜。就在这静谧的时刻,我清晰地感受到,七把“密钥”所代表的各异力量——智慧、逻辑、生命、镜像、来自沙漠的古老祝福、混沌,以及我自身“秩序”的本源——通过晓晓这个纯净而特殊的“容器”和联结纽带,在我们三人之间,达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完美而平衡的循环流动。
在这个奇妙的、无形的循环中,方舟那向来以理性与冰冷数学公式思考的大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了那些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温暖而澎湃的生命力与情感;而我,则更深切地理解了,在看似无序的混沌最深处,所隐藏着的那个至高的、孕育一切、规定一切的秩序。理性与感性,秩序与混沌,在我们这个小家庭内部,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与融合剂——那就是我们的女儿,方晓。
当北方的天空上,北斗七星的勺柄随着地球的自转,在森林的黑色剪影上缓缓指向新的方向时,依偎在父母中间的晓晓,忽然在睡梦中动了动,用带着浓浓睡意却异常清晰、仿佛在陈述一个既定事实的声音,喃喃地说:
“我们该去帮北极的熊宝宝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