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典礼 (第2/3页)
,还有一种与她同赴未来的坚定。
就在这一刻,拾穗儿心中所有的紧张与忐忑,都奇异地平复了下来。
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的身后,站着师长,站着挚友,站着那个决定与她同行的人。
她走到发言台前,调整了一下话筒的高度。开口时,声音清亮而沉稳,透过优质的音响系统,清晰地传遍了体育馆的每一个角落。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叔叔阿姨们,大家上午好。”
简单的开场白后,她稍稍停顿,目光扫过台下数千张面孔,继续说道:“在这个充满荣耀和希望的时刻,站在京科大学毕业典礼的发言台上,我不想过多谈论绩点和荣誉,那些只是过去的注脚。我更想和大家分享一片远方的土地,以及它赋予我的使命——那是我出生的地方,广袤而贫瘠的戈壁滩。”
她的声音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魔力,将所有人的思绪带向了远方。
“那里的沙枣树,每年深秋会结满红彤彤的小果子,甜味中总是带着一丝独特的涩,就像我此刻的心情,对母校、对京城有万般不舍,但对即将踏上的归途,又无比坚定。”
她动情地回忆起大一那个暑假,她回到戈壁,看到孩子们在漏风的土坯房里,握着短得几乎捏不住的铅笔头,趴在破旧的桌椅上,依然无比认真地书写着歪歪扭扭的汉字,那双双清澈的眼睛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也写满了环境局限下的无奈。那个画面,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了她的心里,也催生了最初“戈壁助学计划”的萌芽。
她说到自己抱着那份稚嫩却充满热情的计划草稿,忐忑地敲开张教授办公室的门。那位严谨的学者,没有丝毫轻视,而是戴上老花镜,用红笔一字一句地帮她斟酌,当圈出“教育,是照亮戈壁最深处的光”这句话时,张教授眼中闪过的赞赏与支持,让她备受鼓舞,师生二人甚至一路讨论修改到深夜。
她提起图书馆的李阿姨,总是能“恰好”地帮她找到最需要的参考文献,那本厚厚的《西部教育发展报告》的扉页上,李阿姨用娟秀的字迹写着:“丫头,戈壁的孩子需要你,阿姨帮你找了些资料,加油!”这默默的关怀,如同冬日暖阳。
她感谢她的室友们:外向的苏晓为了给助学计划募捐,在熙攘的街头喊哑了嗓子;细心的杨桐桐熬夜为戈壁的孩子们织了一打又一打厚实的围巾手套;而沉静的陈静,则在她因为压力巨大而失眠的夜晚,陪她在操场上走了一圈又一圈,只说一句:“穗儿,不管你做什么选择,我们都在你身边。”
讲到这里,拾穗儿的声音有些哽咽,她停顿了一下,努力平复情绪,目光再次扫过舞台上方那枚庄严的校徽,声音变得更加坚定:“也许有人会问,从京科这样的顶尖学府毕业,留在京城,你会有无数种看似更轻松、更光鲜的可能,为什么偏偏要回到那片许多人眼中贫瘠落后的戈壁?”
她自问自答,眼神清澈而明亮:“因为,那里不仅有奶奶蒸的沙枣糕里那份独特的烟火气,更有孩子们拉着我的衣角,说‘拾穗儿姐姐,京科大学是什么样子?我们以后也想看看’时,那份沉甸甸的期待。更因为,在京科四年,‘明德精工’的校训,特别是‘立己达人’的精神,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它让我真正明白,个人的成长固然重要,但真正的价值,在于能否用这成长的力量,去温暖、去照亮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身处困境却依然怀揣梦想的孩子们。”
“今天,我从京科毕业,但这绝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她擦去不知不觉滑落眼角的泪水,脸上绽放出充满憧憬的笑容,“我要回到戈壁,尽我所能,盖起明亮温暖的校舍,让那里的孩子们能踩着知识的阶梯,走出沙漠,去看更广阔的世界。同时,我也想用我的行动告诉所有人,我们京科人的足迹,既可以留在前沿的实验室、繁华的写字楼,也同样可以、而且应该,深深烙印在需要我们的地方——在戈壁的风沙里,在边疆孩子们的书本间,在祖国最需要播撒希望的土地上!”
话音落下,短暂的寂静之后,是如同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