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矛盾 (第2/3页)
父亲开口,声音低沉而缓慢,每个字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带着不容反驳的分量,“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该放下了。从明天开始,不,就从今天下午开始,我就带你去体育场,系统性地练体能。你爸我当年在部队也是摸爬滚打过来的,怎么科学训练,怎么突破极限,我心里有本清楚的账,教你准没错。”
他象征性地呷了一口早已冰凉的茶,继续道,语气像是在宣布一个早已板上钉钉的、对儿子最有利的决定,“等考上了军校,那是国家的栋梁摇篮!四年磨一剑,毕业了国家直接分配,无论是进军事科研所搞尖端技术,为国铸盾,还是下到连队当指挥军官,带兵卫国,都是金光大道,是铁饭碗!这才是正途,是顶天立地的男人该走的路!安稳,体面,有前途,也能真正为家族争光!”
房间里的空调噪音似乎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变成一种尖锐的耳鸣,刺穿着短暂的、令人窒息的寂静。冷气仿佛骤然增强了,陈阳甚至感到一丝寒意从脊椎升起。
他知道,不能再沉默了。他感到喉咙发干,像是有砂纸在摩擦。
他深吸了一口气,那口带着西瓜虚假甜香和空调冷气的空气进入肺腑,却未能带来丝毫清凉,反而像是一股冰流,激得他更加清醒,也让他掌心的石头显得更加灼热。
他打断了父亲的话,喉结艰难地上下滚动了一下,将掌心的石头攥得更紧,指关节因为极度用力而凸显出苍白的颜色。
“爸,妈,”
他的声音起初有些沙哑,像是久未启用的琴弦,但仅仅一瞬间,便稳定下来,甚至带上了一种破釜沉舟般的、异乎寻常的平静,“我……我不想考军校了。”
“哐当”一声,是母亲手中的玻璃水杯没拿稳,磕碰在床头柜边缘的声音,清脆而刺耳。
她递出简章的手僵硬地停在半空中,脸上的血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褪去,那抹强装镇定的、充满期盼的笑容瞬间冻结,然后碎裂,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惊愕、茫然和无法理解的恐慌。
“你说什么?”
她的声音猛地拔高,尖锐得有些失真,尾音带着无法抑制的颤抖,“不想考军校?阳阳,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你……你知不知道为了这个机会,你爸和我……”她的话哽住了,眼圈瞬间红了,“那你……你想干什么?”
话已出口,如同移开了堵在胸口许久的大石,陈阳反而觉得轻松了些许,一种决绝的勇气充盈了全身。
他抬起头,勇敢地、毫不回避地迎上父母那双此刻写满了震惊、困惑、失望乃至一丝恐慌的眼睛,语气比刚才更加坚定,清晰地说道:“我想跟拾穗儿回戈壁去。”
“回戈壁?跟那个叫拾穗儿的姑娘?”
母亲的记忆被触动,眉头紧紧锁在一起,忧虑像蛛网般爬满脸庞,“就是你那个……大学同学?你们不是刚一起毕业吗?她……她怎么就要回戈壁了?而且,你跟她回去算怎么回事?”
母亲的话语中透出更深的忧虑,她隐约感觉到了儿子决定背后那不容忽视的、危险的情感纽带,这比单纯理想主义的冲动更让她害怕。
“是的,妈,拾穗儿是我同班同学,整整四年。”
陈阳的眼中闪过一丝温暖而复杂的光,仿佛穿越回了那些共同度过的青葱岁月,“我们一起在图书馆熬过通宵备考,一起在课堂辩论中争得面红耳赤,一起在社团活动中为了一个策划案忙得团团转,也一起在校园的梧桐树下讨论过无数种未来的可能性。但我知道,她的未来,从一开始就清晰地、坚定地指向了她的家乡——那片你们认为鸟不拉屎的戈壁。”
他顿了顿,深吸一口气,决定将最深层的缘由和盘托出,“就在毕业前一个月,我们班组织的那次去内蒙古的毕业研学,为期七天。那七天,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完成学业的最后一课,更是……重新认识拾穗儿,也彻底认清我自己内心的一课。”
父亲的脸色更加凝重了,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
他没有立刻斥责,而是用眼神示意陈阳继续说下去,但那眼神里的压力却倍增。空调的冷风仿佛也凝固了,房间里的空气粘稠得让人呼吸困难。
“在那七天里,”陈阳的声音低沉下来,充满了回忆的色彩,目光仿佛投向了遥远的戈壁,“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访客’看到了戈壁的艰苦,更是通过她的眼睛和讲述,‘体验’了她从小到大是如何一步一步从这片土地上走出来的。我跟着她,重走了她当年每天天不亮就要跋涉十几里的沙路上学的小道;我坐在她曾经只能靠捡拾废弃练习簿的背面来写字、冬天四面透风的那个破旧土坯房里,听她平静地讲述如何一边照顾年迈多病的奶奶,一边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拼命学习;我更是亲眼看到,当她用流利的蒙语和汉语,向研学团队和围拢过来的乡亲们,充满激情地介绍家乡沙枣的产业潜力和她初步构想的合作社计划时,那些原本被生活磨砺得有些麻木的脸上,眼中骤然燃起的、久违的希望之光。”
他的语气愈发激动,胸膛起伏,“也就是在那几天,在那种远离城市喧嚣、直面生命本真的环境中,我们的关系……自然而然地明确了。我们不仅仅是同学,更是灵魂相契的伙伴,是决定要并肩走过一生、共同面对风雨的恋人。是在一起翻过沙丘勘察一片可能适合建职业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