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卷 第67章 火枪(2)  重生明末再造华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一卷 第67章 火枪(2) (第2/3页)

让火铳装填更多的火药、使用更大的弹丸,威力就上去了,

    不过,这样做出的铳管不会很长,最多三尺,使用两根铳管嵌套法可以把铳管做到五尺甚至七尺长,从而具有更远的有效射程。我们对这两种做法反复权衡利弊,最终还是选择了倭人和西洋人的打制法,此法虽让火铳的有效射程达不到最大,但配合优质火药,火铳便能在保证威力很大的前提下仍具有较远的有效射程,同时减轻了火铳的重量和使用者的负担。”

    夏华点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然别人家的东西确实比我们家的好,那我们就要坦然承认和虚心学习并引用。”历史上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的步枪只有一点一至一点三米长,但威力大大地超过清军的枪管很长的鸟铳。

    火枪的核心是枪管,枪管的关键是管内必须光洁平滑顺通,明朝的火枪工匠们一来因为工艺落后,二来因为待遇不好,所以很多人在这件事上“缺乏工匠精神”,偷工减料、敷衍了事,导致明军很多火枪的枪管内部坑坑洼洼,这样的火枪在射击后,未燃尽的火药残渣会留在坑洼里,不能再次装弹射击,

    火枪手们必须先用通条洗干净枪管或等待枪管内药渣冷却,更要命的是,那些坑洼又会让枪管不易洗干净,坑洼处残留药渣和水,时间久了,枪管就会被锈蚀,再次开火极易炸膛。

    “这些工匠一个月能做出多少根铳管?”夏华问道。

    焦勖回答道:“我们现已有一百多名技术熟练、专做铳管的铁匠,过半来自浙江,近半来自福建和广东,都是精通制作铳管的老师傅,排除报废的,他们现在每月能做出二三百根合格的铳管,以后能增至每月四五百根,老师傅人数增多的话,这个产量也会跟着继续增加。”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每月能生产二三百支新火铳?”夏华有点激动,“产量还真不低。”

    李建业笑道:“因为我们现在用的是倭人和西洋人发明的打制法嘛,不像以前那样需要焊接铳管,而且铳管不长,我们又在打制法原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改进,添加菜油作为冷却油,用的钢芯都是高价买来的最好的苏钢。如果以后能把水力用于这项工序,那每月做出的合格铳管甚至能达到一千根。”

    苏钢是嘉靖年间苏州铁匠们通过发明出的一种新式冶炼法做出的钢材,后又盛行于安徽芜湖一带,所以被称为“苏钢”、“皖钢”等,这种钢材可以说是此时中国最好的钢,一斤售价高达三五两银子并且还不一定买得到。

    枪管做好后,下一步是在尾部刻上螺纹打制螺丝转子,这样,平时就可以把枪管拆下来,旋下螺丝,用通条进行前后通透的清洗,安装照门和准星,务必精确,用墨线量直,钻火门、装药池,装填火药试放三次,不炸膛后再安装铳机和铳托,如此,一支新火枪就制作完成了。

    综合当年戚家军、朝鲜战争的实战经验和焦勖、李建业等专家的研究结果,实施标准化生产的新火枪的枪管均长三尺整,使用三钱重的铅弹,每次射击装填三钱火药,口径约十二毫米,连铳托全长四尺整即一点二四米,全重七斤即四点二公斤,已很接近后世步枪的重量,

    士兵们长途行军携带该铳不会太累,铳托是特地精心设计的,呈天鹅颈状,便于士兵们抵肩瞄准射击。明军很多火枪的枪托没法抵肩射击,这是个不大不小的缺陷,夏华团队研发出的新火枪在这一点上是个很大的进步。

    新火枪的威力也十分出色,三钱重的铅弹被三钱火药点燃发射出去后,百步距离可击穿普通的铁甲或两层木板或一层湿棉被,并且还能根据实战需求进行加强,每钱铅弹多装二分火药,威力更大,专用于击破重甲,这是因为新火枪的枪管质量可靠,多装一点儿火药不会有炸膛的危险。

    跟冷兵器比起来,火器的生产制造更需要规范化,口径如何、枪管长度如何、火绳如何、搠杖如何、铳床如何…都有着严格的规范标准,订立标准需要度量衡,洪武年间那一系列的度量衡已十分精确详细了,用于兵器军械的生产制造是完全够用的。配合这一制度的是生产制造出优秀的兵器军械会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