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瓶颈期 (第2/3页)
声音在寂静中响起。
我没有抬头:“我是不是选错了方向?也许这个研究根本就行不通。”
他没有立即回答。良久,才缓缓说道:“知道吗?我提出潜意识理论时,被整个学术界嘲笑。他们说那是‘虚构的神话’,是‘不科学的幻想’。”
我慢慢坐直身子,这是他第一次主动谈起这段往事。
“有整整五年时间,我几乎没有任何进展。每个病例都似乎印证着我的理论,但又都无法提供确凿的证据。”他的声音平静得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那时候,连我最亲密的朋友都劝我放弃。”
“那您为什么坚持下来了?”
“因为我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光亮——那些被治愈的病人,那些被理解的痛苦。即使没有确凿的证据,我也相信自己在正确的道路上。”
他飘到实验台前,手指轻点着那台屡屡让我们失望的仪器:“科学探索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有时候,知道哪条路走不通,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那天晚上,我梦见了高中图书馆。十六岁的我小心翼翼地翻开《梦的解析》,封面上弗洛伊德的目光睿智而深邃。醒来时,枕边还残留着泪痕,但心里某个地方变得坚定。
周一,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我们能不能换个思路?不追求完美的数据融合,而是寻找不同模态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
陈浩起初反对:“这等于降低了研究标准。”
“不是降低标准,是调整策略。”我调出之前所有的失败记录,“看看这些错误模式,它们本身就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
我们开始重新分析那些“失败”的数据。不再强求精确同步,而是寻找不同信号之间的相关模式。
奇迹般地,新的视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