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梦境情绪编码模型 (第1/3页)
春寒料峭,但心理学部317实验室却热火朝天。白板上写满了擦改多次的公式,墙上贴满了数据图表,我们正在经历研究中最关键的阶段——将突破性的想法转化为坚实的理论模型。
“这个参数还是不对。”陈浩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值,“个体差异的权重设置得太高,模型就会过度拟合。”
我们已经在个性化模型的思路上工作了两个月。方舟的算法提供了技术基础,但要将它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还需要大量的调试和验证。
弗洛伊德老师这段时间异常安静,常常整日凝视着白板上的公式,像是在尝试理解这个时代的科学语言。
“需要我帮忙吗?”方舟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这学期课程很重,但还是经常抽空来实验室。
我指着屏幕上的问题:“我们在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要捕捉个体特征,又要保留普遍规律。”
方舟沉思片刻,突然眼睛一亮:“为什么不试试分层贝叶斯模型?它天生就适合处理这类问题。”
这个建议让我们豁然开朗。分层模型可以在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之间建立联系,正好解决了我们的核心难题。
接下来的三周,我们几乎住在了实验室。每天的工作就是调试模型、分析结果、修改参数、再次调试。进展缓慢而痛苦,有时候一整天只能推进一小步。
“我感觉自己在迷宫里打转。”某个深夜,陈浩揉着发红的眼睛说。
我也有同感。但我们都知道,这是理论突破前必经的黑暗。
转机出现在一个雨夜。我们正在分析一组特别清晰的数据——来自一个长期记录梦境的志愿者。她的梦境报告极其详细,情感描述精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
“看这里,”我指着模型输出的结果,“当她把梦境描述为‘焦虑’时,模型识别出的神经特征与皮肤电反应高度一致。”
陈浩调出其他数据验证:“在其他受试者中也有类似模式!”
我们开始系统地分析所有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