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8章 初露锋芒 (第1/3页)
共享办公的第十五天,南舟的“AI绘画学习笔记”文件夹里依旧充斥着各种光怪陆离的失败品,但她对“创邑空间”的观察笔记,却已积累了厚厚一沓。
这十五天,她不仅仅是“体验员”,更像一个潜伏的侦探,用设计师的敏感神经,捕捉着这个空间里每一丝不易察觉的脉动。
她不仅仅满足于记录哪里插座不够,哪里的Wi-Fi信号弱。她的目光,开始追随空间中人的流动,记录光线的轨迹,倾听声音的传播。
她绘制了精细的人流动线图:
早晨九点到十点,咖啡机和水吧是绝对的核心,人群在此短暂交汇,汲取一天最初的咖啡因;
上午十点到十二点,固定工位区沉浸在工作状态,流动工位区则上演着“你方唱罢我登场”;
午休时分,休闲区和露台成为小型社交场;
而下午两点后,几个小型玻璃隔断会议室的使用率达到峰值,隐约的讨论声开始成为背景音的一部分。
她还记录了不同时间段的光照变化。
清晨,东侧的大片玻璃窗引入充沛而柔和的自然光,整个空间明亮通透;
午后,西晒的问题开始凸显,靠近西侧的部分工位即使拉下百叶帘,依旧能感受到那股燥热;
到了傍晚,人工光源接管一切,但冷白色的统一照明,虽然保证了亮度,却少了几分温度和层次感。
真正让她洞察到核心问题的,是那些“听”来的细节。
那天下午,她正在水吧等待一杯咖啡。前面站着两个显然是这里常客的年轻人,正低声抱怨。
“唉,昨天下午那个电话会议真是要命,”穿格子衬衫的男人揉着太阳穴,“我就在B区那个半开放卡座,隔壁不知道哪个团队在搞头脑风暴,吵得我客户在电话那头问了三次‘你们那边在开派对吗?’”
他旁边的同伴深有同感地点头:“别提了,我写东西需要绝对安静,稍微有点动静就思路中断。这里好看是好看,但感觉声音到处乱窜,完全没有隐私。有时候连旁边人敲键盘的声音都听得一清二楚,更别说讲电话了。”
南舟的心猛地一动。
她回想起这半个月的观察:那个总是戴着降噪耳机、眉头紧锁的编程小哥;那个因为担心通话被听到而不得不一次次走到户外接电话的销售女孩;还有那个在开放讨论区试图专注阅读,却被周围不断响起的消息提示音干扰得频频分神的自己……
问题浮出水面——那一刻,南舟作为设计师的本能被彻底激活。她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共享办公空间,更是一个亟待优化的、关乎人如何在空间中舒适“存在”的课题。
在撰写最终报告时,她超越了“体验员”的职责范畴。在详尽罗列了功能性的优缺点之后,她附加了一份独立成章的《“创邑空间”声学环境与空间材质优化建议书》。
她将这份报告发送出去时,内心是平静而充实的。她做了她认为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