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8章 以生活之名 (第2/3页)
我们通过分析这些流线的交叉与等待,重新规划了卫生间的干湿分离、厨房的开放式操作岛台与玄关收纳的关系,让忙碌的早晨变得从容。”
图二的《黄昏的栖息》。展现了家庭成员下班、放学归来后的不同状态:父亲需要片刻安静的阅读角,母亲想在厨房一边准备晚餐一边与客厅的孩子交流,孩子则需要一个能写作业也能玩耍的角落。
“于是,我们打破了传统的‘客厅-餐厅’泾渭分明的格局,创造了一个融合了书房、亲子区、社交功能的‘家庭核心厅’。”
“正是基于对这些无数个‘生活瞬间’的极致推演,”南舟切换下一页,呈现出最终的户型图,“我们才得出了这个看似不规则,但内部动线无比流畅、每一寸空间都直指真实需求的平面。它的外部轮廓,也因此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忠于内部逻辑的有机形态,而非为了外立面美观而强行规整的方盒子。这才是真正的‘100%得房率’——不是面积的简单叠加,而是生活效率与情感体验的100%满足。”
钱多多又拿起了手机,在备忘录里记下:由内而外,适合做故事线。
易启航一边听着精彩的分享,一边察言观色现场每个评审——甲方久泰地产的人员,难道不满意?以他对钱多多的了解,不应该啊。他想了想,在笔记本上写了几个字,往南舟的方向推了推,“眼神互动”。
南舟扫过去,视线与场间的人交流。
接着,南舟抛出了她最核心的理念:“当空间解决了基本的‘住’的功能,它更高的价值在哪里?我认为,是情绪价值。”
她展示了几组充满故事感的画面,不再是冰冷的效果图,而是用水彩风格绘制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
“归家仪式感”的角落:在玄关设置了一个小小的壁龛,注解是:“这里不是放钥匙的盘子,而是男主人每天下班后,能顺手放下带给女儿的一支小花的地方。灯光会温柔地亮起,迎接他回家。”
“可成长的儿童房”: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空间,墙面是可涂鸦的,家具是模块化可随年龄调整的。“我们设计的不是一间房,而是一个能容纳孩子从5岁到15岁所有梦想和秘密的‘成长舱’。”
“三代同堂的呼吸感”:通过巧妙地运用高低差和可开合的隔断,在开放空间中为老人隔出了一个能晒太阳、能看顾孩子,却又保有私密感的“银发角落”。
“我的设计,不定义这里是‘侘寂风’还是‘奶油风’,”南舟总结道,“它只关注,在这里,妻子疲惫时能否有一个角落独处充电;孩子能否安全地探索他的小世界;一家人能否毫无障碍地交流,又能彼此尊重地独处。风格会过时,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