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情何以堪(三) (第1/3页)
张彦冰也开口了:“我已经和文化站签订了合**议,以后我们公司会长期赞助‘非遗助农’和‘非遗进校园’活动,为洛城县的文化传承出一份力。”
陈婷兴奋地说:“太好了!这样一来,青山村的老人们就不用再担心剪纸卖不出去了,孩子们也能更好地了解我们洛城县的非遗文化!”
四人相视而笑,空气中弥漫着温馨和谐的氛围。林妍看着眼前的三人,心里充满了感激。她感谢魏东亭,让她明白了什么是坚定的选择;她感谢张彦冰,让她学会了如何放下与包容;她更感谢陈婷,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给她温暖和力量。
“对了,妍妍,” 陈婷突然想起了什么,“县医院最近在招志愿者,负责给偏远山村的孩子们做健康体检,你要不要一起去?”
林妍眼睛一亮:“当然要去!我还可以顺便给孩子们讲讲非遗文化,让他们从小就爱上我们洛城县的传统文化。”
魏东亭和张彦冰也纷纷表示要一起去。“我可以负责开车送大家,” 张彦冰说,“还可以给孩子们带些学习用品。”
“我可以帮孩子们做安全知识普及,” 魏东亭补充道,“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四人身上,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林妍看着老槐树上的新芽,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四人或许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他们彼此信任、相互扶持,就一定能克服所有难关,在洛城县这片土地上,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故事。
而 “情何以堪” 这四个字,也不再是当初那种苦涩与挣扎,而是变成了一种温暖的回忆,提醒着他们,曾经经历过的那些喜怒哀乐,都是生命中最珍贵的馈赠。
洛城县迎来了乡村振兴的政策东风,县里决定重点打造几个特色村落,青山村因剪纸非遗文化被列为试点。消息传来,林妍比谁都激动,她立刻带着文化站的团队赶赴青山村,和村干部商议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的方案。
“咱们可以把老窑洞改造成剪纸体验工坊,让游客亲手学习剪纸,再搭配农家宴,肯定能吸引不少人。” 林妍拿着设计图,兴致勃勃地向村干部介绍。可话音刚落,就有村民提出反对:“改造窑洞要花不少钱,咱们村底子薄,要是游客不来,这钱不就打水漂了?”
一旁的魏东亭见状,连忙帮着劝说:“大家放心,县里会有专项补贴,而且我们派出所会协助维护旅游秩序,保证游客的安全。” 即便如此,仍有部分村民心存顾虑,会议最终不欢而散。
林妍坐在村口的石碾旁,看着灰蒙蒙的天空,心里满是失落。陈婷提着一篮刚蒸好的馒头走过来,递给她一个:“别着急,村民们只是怕承担风险,咱们得用实际行动让他们看到希望。”
张彦冰也在此时赶到,她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我和市里的旅游公司谈好了,他们愿意帮青山村做推广,前提是我们能在三个月内完成基础设施改造。”
四人当即分工:林妍负责非遗体验项目的设计与培训;魏东亭协调县里的补贴政策,同时动员村民参与改造;陈婷则组织村医为村民做健康检查,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张彦冰负责联系施工队,确保改造工程顺利推进。
可开工没几天,问题就来了。施工队在清理老窑洞时,发现部分窑洞存在安全隐患,需要额外加固,这就意味着要增加预算。张彦冰拿着新的预算表,眉头紧锁:“公司最近资金周转有些紧张,额外的费用我一时半会儿也凑不齐。”
林妍看着张彦冰为难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想起之前 “非遗助农” 活动时,还有一笔没来得及发放的剪纸销售尾款,虽然不多,但或许能解燃眉之急。可这笔钱本是给村民的辛苦钱,她又有些犹豫。
魏东亭看出了林妍的心思,主动提出:“我可以向派出所申请一笔公益基金,再发动同事们捐款,应该能凑一部分。” 陈婷也说:“我让医院的同事们也帮帮忙,大家一起想办法,总能渡过难关。”
在四人的共同努力下,额外的预算终于凑齐,窑洞改造工程得以继续推进。看着一天天变样的青山村,村民们的态度也渐渐转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