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八章 西北急奏 (第1/3页)
越到上层,越能发现是非善恶的混淆不清。
这是残酷冰冷的现实。
石仲先究竟为何而死,在这些接触到案情的朝臣心里,真相已经不重要了。
为了朝局的稳定,为了官家的圣名,无论石仲先这个人究竟是忠是奸,他必须只能以坏人的形象公之于众。
而且,从事实来说,石仲先在宫门前自尽无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仅凭这一个举动,就已足够证明他对官家对朝廷不忠了。
朝会上,蔡京作了结案陈词后,拿出了一摞厚厚的罪证。
罪证有理有据,任何人都无法反驳。
于是,蔡京宣布石仲先的案子终结。
朝臣们自然无话可说,无论出于任何原因的考量,石仲先一案就此终结,对朝堂自然是好事。
民间市井的舆论已经造出了声势,如今汴京的街头巷尾都在骂石仲先是个奸臣,他死得活该,谁叫他阻碍官家推行新政。
方田均税法的具体内容,不知被什么人在民间科普,如今的百姓们也都知道了这条新政的好处,他们更知道这条新政能够给百姓和农民带来利益。
为百姓带来利益的新政,自然是善政,德政,谁若反对,谁就是奸臣。
自古以来,民间百姓的价值观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民间的舆论已经影响到了朝堂,所以今日的朝会上,也没有朝臣站出来反对方田均税法了,毕竟谁也不想抹黑自己的名声。
没错,文官的软肋,就是“名声”,一拿一个准。
随着蔡京的话说完,大庆殿内一片沉寂。
赵孝骞坐在龙椅上,目光平静地扫过群臣的表情,然后在章惇的脸上多停留了一会儿。
章惇面无表情,他已意识到严重的职业危机了,但他的忧虑和惶恐根本不会表现在脸上。
“石仲先一案已终结,愿朝堂诸公引以为戒,不可自误。不是说选择一种壮烈的死法就能名垂青史,忠就是忠,奸就是奸,真相是不可能瞒得住的。”赵孝骞缓慢的语声在大殿内回荡。
“石仲先的家产抄没充入国库,三法司及监察府按大宋律处置石仲先及其亲眷,涉案余党一并查处,此案勿复奏也。”
赵孝骞说完,殿内群臣无论心里怎么想,只能躬身应是。
朝会继续举行,章惇禀奏国内的各种繁琐事宜,从农桑到修堤,从商业到军事。
君臣有条不紊地商议,争吵,最后做出决策。
朝会的效率很高,基本说完一件马上就是下一件。
赵孝骞的性格本身很务实,不喜欢虚头巴脑地跟群臣讨论圣贤经义,高喊什么口号。
一切都是就事论事,遇到争执比较激烈的问题,就暂时搁置,容后再议,遇到没有异议的问题,就快速通过,颁行地方。
朝会的本质,就是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机器运转的原理,就是高速有效,机器不会停下来跟你讨论什么形而上学的东西。
当章惇奏事完毕之后,殿内又是一片沉寂。
赵孝骞心里清楚,其实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没说,也没人敢提。
那就是“方田均税法”最终是否落地,是否施行。
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