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冷箭 (第2/3页)
李鸿章虽然没有帮助王伯良截下这些工人,但却直接出手将神户铁工所翻了个底掉。而王伯良试探‘性’的对这些铁工以高薪引‘诱’,不仅这些铁工直接兴高采烈的投奔他,更是将原来东家的洋工程师一起拉来入伙这一下子就让王伯良的船厂万事俱备只欠开工了。
从两个月之前,王伯良就开始游说周馥,希望能够借着向德方订购战舰的机会,再次扩大前往德方伏尔铿船厂以及相关工厂监造的外派人员规模。对周馥的说辞自然是为国培养人才,同时也是为了未来大沽水师基地维修战舰做一定的准备工作,实际上他是想搭顺风车国内能够建造军舰的几家机器局和马尾船厂自己的开工都不足,根本用不上这些人,而民间也用不了这么高端的人才,正好可以让王伯良钻这个空子捞便宜货。
“老李这算盘真是够‘精’的!他就这么肯定我会涉足建造战舰?!”王伯良心中不由的腹诽道。
王伯良听周馥转达了李鸿章开出的价码,估计以老李的‘精’明看来是已经‘洞’悉了自己的小算盘。不过正如他心中所想的那样,连他自己对这家船厂短时间内拥有建造战舰的能力都有些信心不足,老李就这么对自己有信心?
深悉工业发展进程的王伯良非常明确自己要做的是什么,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他心中也有一个算是比较成型的规划。现在他与伏尔铿船厂合作不过才刚刚展开,合作的内容也不过是民用船舶,更多的则是偏重于培养技术工人和船厂管理,当然民用的铁壳蒸汽船档次在目前毫无疑问是极为高端的,而且这也是出于民用军用界限的模糊区域。
王伯良生怕德方明确自己的最终目标,遂不敢直接派出人选进入伏尔铿船厂学习军用船舶的相关技术。其实在这个时代,造船技术的发展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军用和民用的界限还不像后世那么泾渭分明,甚至还有很多相似之处。
王伯良更注重的是舰船设计方面人才的培养,这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到位的。他虽然对福建船政局观感不好,却也不得不承认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船政局在人才积累方面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按照既定图纸建造战舰对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多少难度,他们已经开始向借鉴设计的方向前进,建造定镇两舰无疑是一个培养人才极好的机会。
“这不是问题!”王伯良兜里有银子心不慌,现在他因为出售开平煤矿股票手里有不少现银,除了一部分加紧兑换成外币之外,更是收购了一些矿产股票。这些股票涨得很疯,他已经计划在两个月后全部抛售股票,到时候现金流本就已经非常充足的他更不用担心资金周转的问题。
“学生这边与伏尔铿船厂的人员培训‘交’流估计会晚上不少,毕竟现在还处于船厂的基础建设。现在的船厂就算下个月开工,从上到下算起来人也没有多少,加之还要考察忠诚可靠与否,学生船厂这边最快也要明年才能派出人员前往德厂接受培训……”
周馥淡淡的说道:“相国大人替你召回那些船工的时候便已经想到此节,只是原本相国大人是不太看好我们自己造船的,只是心田你一直都有此意,相国大人也不好太过甚……过几日朝廷那边会有旨命相国大人夺情只服孝百天,不过相国已然决定丁忧三年,直隶总督之位由两广总督振帅接任,相国的意思是想让心田效仿广东温氏之举,多少亦可自保……”
王伯良听后琢磨了片刻说道:“广东温氏所为,伯良亦是早有耳闻。捐建炮艇对学生而言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上海江南制造局能够拨付舰炮,学生的船厂完全有能力建造一艘铁壳蒸汽炮舰……”
“广东温氏”指的便是广州机器局的技术核心人员温子绍,字瓞(音同碟)园。此人出身乃是广东顺德的仕宦世家,其祖父和父亲一‘门’两代进士,祖父是嘉庆年间的兵部‘侍’郎,父亲官至刑部主事,正因为如此温氏是顺德当地的极为响亮的家族。
温子绍在科举上没有祖父和父亲这么顺畅,四十岁的时候科举无望便捐官为‘花’翎候选员外郎,加捐三品衔江苏试用道。当然捐官这种事情若无极为强力的背景关系,自然是没办法得到实职差遣的,眼前的薛福成还是李鸿章保举,并且早年便已经名声显赫,到现在亦是没有正当的实职差遣。
温子绍虽是捐官,但却是一个有本事的人因为祖父和父亲职务影响加上广东的社会风气开放,他早就有“‘精’于机器、善于发明”的名声。同治十二年两广总督瑞麟在广州城内聚贤坊设立了广州军装机器局,正因为温子绍在当地的名气所致,加上他的家世,瑞麟委派他为在局经理。
广州军装机器局在国内也算是名声赫赫,这个名声并非是局内机器又多么先进,产品有多么前卫,亦或是规模有多么庞大恰恰相反,广东军装机器局的费用完全是两广自筹,经费极其拮据,更要命的是这家机器局虽然紧邻香港却并未雇佣任何洋人工程师。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同治十二(1873年)年上海的第一家英文报纸《北华捷报》的曾经就此专‘门’引述香港《德臣报》的报道,对于广州军装机器局完全不雇佣外国技师感到“闻之实难相信”。
王伯良在天津创建一家造船厂,现在连工人都未曾到位,之所以能够有底气向周馥承诺有能力建造一艘相当水平的铁壳蒸汽炮舰,其底气就在于他收罗了神户铁工所的十名经验丰富的洋人技师。而且这家造船厂还与德国的伏尔铿船厂结成了紧密的关系,可以说按照王伯良的设想几乎是德国人手把手的帮助他建设船厂。
与之相对应的温子绍可谓是“白手起家”,王伯良很难想象当年的温子绍和广州军装机器局创业之艰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