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猪队友,慎入 (第1/3页)
淮系内部有矛盾这是肯定的,王伯良身为其中一员并且还要长期在这个体系中‘混’下去,对早先的恩怨事件有所了解也是必做的功课。只是怎么看张树声都算是个知进退的人,唯一与李鸿章有些不合拍的恐怕便是与清流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这一点。
不过和清流关系好的可不止张树声一个,就连老李自己也在经营这种关系张佩纶能够舍下面子来北洋出谋划策,只靠当年老一辈人的关系怕是做不到这一点,毕竟张佩纶也算是清流巨头李鸿藻的得意‘门’生。
王伯良仔细思量了半天,总归觉得这是一笔糊涂账,若非要找个答案出来,怕只能套用后世那句“老二永远是老大心中的那根刺”来解释。两广总督的排名也不低了,再往上一步只能是两江总督或是直隶总督,到别的省当总督最多只能算是“平调”,要是换做云贵总督或是陕甘总督,那就是被“降职”了。算算张树声仅仅比老李小一岁,要说他不想上前走一步,别说老李不信,怕是就连他自己都不信。
这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位子实在是太过显耀,估计朝廷也没安什么好心,放根胡萝卜看着淮系诸多大员内斗。王伯良想通这一关节之后也是念头通达,有些事情在他这个层次根本没法得到答案,张华奎不过是草包,张树声对他而言却是一棵参天大树,若非笃定张树声活不过三年,他现在怕是要坐卧难安了。
现在王伯良已经习惯将前世的记忆只当做参考,而现在他对一些历史人物的采取的措施和倾向很难再依据后世的资料来“同步”可能是因为李鸿章签订的《清法条约》与清法战争的结果有差距,加上历史评价一向不待见妥协者,对于张树声、潘鼎新以及王伯良尚未接触过的张之‘洞’等人的评价非常不错。
不过后世对某些人物的评价要是影响到王伯良现在的判断,怕是他会死无葬身之地对于王伯良而言,他现在所能“效忠”的对象只能有一个,张树声的名声就算再好但最多只能活三年的命运就注定了他不是王伯良的“菜”。
正当王伯良在后‘花’厅胡思‘乱’想的时候,肩膀上落下一个手掌轻轻拍了拍:“心田,在想什么这么入神?”
王伯良连忙站起来转身拱手说道:“庸庵先生,您也到了?”
“刚从宣化府那边过来,本来是明天要见中堂大人的,结果出了这么一档子事,也就今天过来看看了……”
薛福成眉宇间掩饰不住的旅途疲惫,他的官职本就是虚的,真正的工作还是在总督府充当李鸿章的幕僚,只是老李这边冬天并没有去保定的总督府坐镇,他就去保定那边安排了一下李鸿章‘交’代的事务,顺便去了趟宣化府办事。
“‘玉’山兄与你都讲明白,都知道了?”
王伯良摇摇头:“学生也是刚从大沽回来刚下船才听到便赶过来,尚未见过夫子,不过此处人多嘴杂,有什么不明白的从别人那里也就都听出来了……”
薛福成听后不禁微微一笑:“心田确实是有这个慧根,‘玉’山兄的眼光也真是了得!”
“庸庵先生说笑了!”王伯良连忙摇头。
“心田,你可知这来往总署的人都是什么想法么?”
王伯良笑了笑:“无非是‘名利’二字而已,不过这本是无可厚非,想来相国大人心中亦是清楚的,只是相国大人用人与曾文正公真是不好说谁更好些……”
其实在李鸿章的手下做事还是非常轻松的,李鸿章本人就是出了名的爱开玩笑,治下也没有太多的规矩。王伯良没有见过曾国藩,不过却听说过曾国藩幕府管理的就跟军队一样,起‘床’吃饭都是有很大的规矩,就连李鸿章当年在曾幕中做事因为生活作风懒散而被曾国藩训斥过。
与周馥和薛福成接触多了,王伯良也就可以参与更深一层次的讨论中,诸如李鸿章如何用人的问题。当然这些话题只是他们三个人‘交’流而已,能够参与这种话题的讨论,这也是周薛二人对王伯良的一种认可李鸿章手下不乏能人,但人品不怎么样的绝对入不了这两位先生的法眼。
薛福成听后有些沉默的摇摇头闭口不语,满是心事重重的样子,随后低沉的说道:“今天来往总署的人,十个中有九个半倒是说服中堂大人想办法尽可能的尽快回到天津坐镇……实不相瞒,京师那边已经传来消息,朝廷会下诏于相国大人夺情,这事基本上已经定了下来,估计也就是这几天便会有旨下来……”
王伯良听后心中一突:“京师那班人这么做可是不安什么好心啊!”
丁忧夺情,这种事情对于一个朝廷大员而言是一道充满矛盾的选择题,乃是衡量大臣道德与功利的考验。当然能够享受到如此待遇的大臣,必然在政治版图中有着相当重的分量,诸如李鸿章这个层次便是如此。
很多大臣在面临这种局面的时候,都要三思而后行,甚至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来。近些年来最出名的莫过于曾国藩和李鸿藻两人丁忧闹出来的新鲜事,曾国藩自然不用多提,这种权谋斗争可以说涉及湘军生死存亡也不为过,至于李鸿藻就有作秀的嫌疑了他的庶母去世都要丁忧,简直就是博取天下人的赞誉。
现在李鸿章面临的问题,虽然比不上曾国藩那时险恶境地,但同样是复杂难解。王伯良相信薛福成的消息是可靠的,李太夫人的病情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老李就连探亲假都向朝廷上报过两三次了,京师那边的反应也是模棱两可,堵着老李的奏折一直不批。
倒是前几日才批了下来,可老李尚未成行前往湖北探望老母,李太夫人今天便传来病逝的消息。时间点上拿捏的如此巧合,王伯良细细想来觉得简直有些不可思议了这个时代可不像百年之后,上个厕所都捏着手机以免错过紧急事件。李太夫人去世的消息到总署也是托了津沪电报线的福,但从湖北到上海可是没有电报的,这种巧合要是细究起来,里面可就真的耐人寻味了。
李太夫人病逝的消息应该是今天下午传到总署,这才过了几个小时京师不仅知道了这个消息,并且连夺情的事情都已经明确下来,甚至传回天津到了薛福成的耳朵里,这简直是太过匪夷所思。
“来这总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