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锋口(下) (第2/3页)
便储备弹药,那时整个西藏和新疆军区的武器装备实际上大都被运送到前线,要说支持一年可能夸张,但是起码够几个月的高强度战斗,“当时的新疆军区就曾经批示,各攻击部队以宁多勿少的原则配备炮兵火力对印军据点进行几次火力袭击并以直瞄火炮消灭其碉堡火力点。首先以火力摧毁印军阵地尔后以步兵分队勇猛冲击和近战歼灭印军。要
准备充足的炸药包和爆破筒以爆破手段攻击坚固据点及炮火未能摧毁的工事。各部队应迅速捆扎炸药包和手雷准备爆破筒组织好炮兵火力和喷火器材。”如此大手笔又怎么可能是什么后勤不畅呢?
另外,整个战役过程中,中**队总共消耗的弹药(包括子弹)只有区区的万发左右,而缴获的武器装备和相匹配的弹药却足足有4多万发,完全足够到新德里,然后就地支持到后勤补给到达。
至于撤退的真实目的,张曙光早已明了,那其实是极其高明的手段,山地作战最大的特点就是无法进行高效的步坦协同,这就如同让现代化的士兵回到了肉搏撕杀的古代一般,凭借的只有勇气和战术。而当时整个的战役实际上都是在地形复杂的山地中进行的,能投入的装备除了火炮和飞机外,似乎只有步兵手中的步枪。而最终的战略目的也仅仅是对关隘的争夺。当时**就曾经亲口批示:“在中印边境决心拿下‘加印4号和袖山头‘天印6号”。一个边界地区的冲突,两个不起眼的山头,竟然会惊动了主席,可见,最初的战略构想并不是以收复失地和歼灭敌人为主。
山脉的复杂地形让守卫在此的中**队多了一道天然屏障,同时也为中国保留了一个可以随时冲下山的机会。山脚下那块几十公里长宽的土地,在军事上就变成了一块不折不扣的飞地,同时也是块死地。
只要关隘一天在中国人手里,印度就会心存忌讳,不敢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