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邯郸如是人却非 (第1/3页)
赵都邯郸城,本是卫国的大城。在赵敬侯时代,赵国打败了卫国,敬侯便将赵都自中牟城迁至邯郸。其后,邯郸作为赵国国都已历6代国君,百年有余。
当年赵敬侯看中邯郸,并将它作为赵氏一族发展的根据地,不外两个原因:
一是邯郸位于大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部,土壤相对别的算是相当肥沃的了,且有漳河流过其境,水源充足,适合发展农业生产――这便为后来赵国称霸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邯郸的地理位置很重要,邯郸北通燕、涿,南连郑、卫,处于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大道午道之上,又恰位于太行山八陉之一的滏口陉东连南北大道的交汇点。加上邯郸城背靠太行山,临漳河,靠近中原,邻接齐,魏,正是赵国参与各国争雄的理想地点。
可是,赵敬侯只是看到了邯郸城便利的交通,易于攻击他国,却没有想到这便利的交通也为他国攻打邯郸提供了方便。于是自他之后近百年时间,邯郸便建立起了以高大的夯土城墙为依托的防御体系。
整个邯郸城由一大一小两城组成。大城在东北,是邯郸的廓城,名叫大北城;它是赵都邯郸的平民区,同时也是中原北部的工商业中心。大北城除本身的城廓为外围防御外,还的内还有丛台等数座平时为宫殿,战时为要塞的高台建筑构成拱卫赵王城的防御体系。
大北城西南的那座城墙更为高大的城,便是整个赵的行政中心、赵宫城――赵王城。赵王城内又的东、西、北三座小城互为犄角,协防外敌――更不要说三座小城之内还的龙台、南、北将台等高台大宫,在紧要之时,可充御敌之用。
赵括一行人,现在进入的是大北城的北门,也是就邯郸廓城的北门,要到赵王城,上得作为赵王主宫的龙台,还要再穿过邯郸城区。
进入大北城之后,映入赵括眼帘的,还是身为邦司寇的他常去的办公之地,赵国官家的各大铸造厂。
所谓邦司寇,本来是赵国主管刑狱事务的司寇之下的副官,主要负责主组刑徒、奴隶为赵国公室、公族、公姓制造各种奢侈品――当然,也要负责铸造兵器。可是,随着战国中后期战争的扩大,又身为可以入宫面进见君王的大臣,本来不具体负责兵器铸造的邦司寇,也渐渐成为掌管赵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高官。
“大公子,在您的治下,我赵国的冶铁和铸铜之术,可是说在当今天下诸候之中成就最高的,真是历任邦司寇中,功劳最大的啊!”与赵括同车的戟手所言,也不光是阿谀奉承之言。
赵括成为邦司寇之后,以他梦中所见的一些他能理解的先进工艺,对赵国的官营铸造厂的冶铁、铸铜技术做出了改进。如此一来,便使赵国可以生产出强于列国的铁制、甚至钢制兵器――这些“新式工艺技术”的原来的历史进程中,本该在数百年后才大行其道。
可是赵括却不曾料想,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