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开阡陌揽庶民心 (第1/3页)
赵括急切的回了马服君别府,连夜与众工师试制“深耕之犁”。赵括如此行事,在众部属扈从的眼里,便以为他因去年坠马,落下了巅症,才会如孩童般说风即雨。其实众人不知,他们君上心中,自有一层深意。
赵括曾经在半梦半醒之间,看到过后人在麦田中套种豆类。虽然梦境迷蒙,梦中的他放眼而望,看到豆麦皆是长势喜人,一看便知是丰收在望。梦醒之后,他也细细琢磨过,还在有意无意间向农人讨教过,得到梦中的豆麦间种可行之论。
于是赵括将此耕种之方默默记在心中,准备将来乐乘到北方三郡为郡守时教他,让他在北方寒冷之地,行囤田养兵之法,推行此豆麦合种之术,做到就地解决粮秣后勤问题。
“如今正是秋收之后,正好可以补种上秋豆和燕麦,明年春种之前,便可先收一季节豆麦,解除封邑百姓们的青黄不接之苦…...如果不是有荀子老师为了教我磨炼意志,而偶然提及‘深耕之法’,我是断然不敢在这紫山秋凉之下,试种豆麦,白白损耗地力。”摸着刚才冷却的新铸之犁,赵括如是想到。
正如赵括口中言道:说干就干;此语自然是闯劲十足,语调间充满着他这个年纪的小青年应有的蓬勃之气;可是真要发动全紫山的百姓和你一起“逆天时”、搞秋种,却还真是不易之事。
“大公子,今年年成尚好,百姓们估摸着粮食可是吃到来年秋收之时;这秋种之事,恐怕他们不会那么热心吧。”看着赵括为新的农具、农术不能迅速在封地推广而忧心重重,小珠只得在一边轻轻道出其中原因。
赵括看了看小珠,虽然眼神间有一丁点埋怨小珠太过口快,一下子就言中了他的死穴命门;心想如是琬儿在身边,定能说上两句宽慰之言,使他心神安定。可是如今伊人不在,赵赵却也只好黯然点头,然后又埋头苦想着应对之策。
所谓封君的食邑户头,多半是平时务农、战时从兵的国人;他们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且多为拥有一定政治地位的武士之流,甚至可能因为战功而得到自己的庶子奴仆,成为一方豪强。只要他们按时上交了税付,服了兵徭之役,甚至可以不奉一国君王之诏,便更不可能任由封君们随意征发派遣――这也是从周朝初年,为了得到稳定的税收和兵源,而定下的国野制度。
“万事开头难,今年是秋种之初,以荀子老师所说,要让百姓们看到秋天种地也能收粮,他们才会响应你――可是这也要到来年春耕夏种之时,才能见得秋种成效。也就是说,要到明年秋天,他们才可能效仿秋种。
此事放在别家封君的食邑上也许就不是什么问题了……可是我紫山一带,地少人多,属于我自家直属的土地早就被母亲分给百姓耕种――就连年初荀子老师的山下开出的那几百亩荒地,也被分给了新迁入我封地的数户人家。
现在真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