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名臣李斯初展露(下) (第2/3页)
的。
“李大人一向可好!”吕不韦见李斯瞟他一眼,却不主动迎他,也就猜出传闻所言“李斯在闹小情绪”之事不假了――这个传闻,自然是心思细密的吕不韦从机智过人、善于猜度的缭子那张毫无遮拦的口中打听出来的。
李斯也看出吕不韦是明知故问,便有意做出拈酸妒忌地样子,把咽喉发出地气息全挤到鼻子里,放出声儿来:“吕公对不住了,荀子先生吩咐下来的事情多,我还要一件一件做好了,特别是这两日有时事多紧急,劳得我焦头烂额……没有留意道您来了,实在是对不住吕公您这位大公子面前地红人了!”
李斯言外之意,你们这些在赵括身边走动的人,做的是劳苦功高的大事,我李斯也是个本事人儿,却尽做些劳苦功末,没有一两年时间看不到成效的长线任务,哪比得你吕不韦现在这个赵括的钱袋子来得热手呢?
吕不韦也看透了李斯身上所保留地那一点儒生酸腐之气,毫不介意李斯大吐酸水发泄不瞒之余心中更是暗笑:“当初叫我出钱给你造车立头功之时,又是哄又是吓的,使了不小手段,现在知道我吕不韦也不是吓大了的吧。 ”
心里虽然对李斯的小人之举动,有几分鄙夷之情,可吕不韦不是那个历史中死于李斯的嫉妒心地韩非,自然知道进退之道。 他把两臂一招。 双手一拱,毕恭毕敬地给李斯行了个下级结上司行的作揖之礼,然后故作谦逊道:“小人能有今天的这一番光景,当然是要多亏了大公子的照顾,可是饮水思源,归根结底咱还不是李大人这块田上开出的花儿,至于将来结成的瓜儿。 那当然还是要由您李大人来摘了!”
“诗中有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小人再怎么发达了,也是会记得您的好儿地!”吕不韦又投文士所好,来上了一段诗经中说男女之好的《木瓜》诗,向李斯表明自己知恩必报地心季。
“《木瓜》说的是男女之好……怎么能用来说你我之义呢?”李斯已经猜出吕不韦一脸倦怠,一身风尘,却强装作精神抖擞立于他的面前,定是赵括有事吩咐。 更猜到了赵括可能按排吕不韦参与此时――为了在将来的共事之中取得主动权,李斯有意指出吕不韦引诗不当,要给他个下马威。
“我怎么听说,这诗本是说是昔日卫人思报齐桓公助其复国而作?唉,看来这些年来行走于列国,出入于市集,年青时学的诗书都生疏了,生疏了――要是将来有机会。 在下也要坐到荀子先生的讲坛之下,与李大人一起做同学之辈,一起研习经学之道……到了那时,李大人您可不要嫌弃在下是个鄙陋的商人出身啊”吕不韦怎么会不知李斯地心思;他刻意做出自己让错的样子,向李斯示弱,让李斯发发心中怨气。 以便他将来用心办事儿――其实赵括本就要吕不韦辅助李斯行事,让出主事之权,本就是顺理成章,只是李斯这么一争,到像是吕不韦在送他人情一样。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李斯先下手为强,掌控将来完成的任务的主事大权的目的达到了,也就见好就收;他呡嘴轻笑,把手一拱,回礼道:“吕先生有礼了。 咱们要真能成为同窗。 那可是份好机缘啊。 ”
“只是不知荀子先生是否看得上我这个浑身铜臭味儿的贩夫走卒……”为了办好大事,吕不韦该让的也让了。 在与李斯应付寒暄地言语之间,也有意无意的露出了一丝真性情――商人出身的吕不韦心中自始自终对自己的出身介意得很,在面对良民小吏出身的李斯的咄咄逼人之时,在心内深处终究还是输了一成。
李斯敏锐地察觉到吕不韦眼中闪过一丝不轻易为人发觉地悲悯之光――面对这个两口商人短暂地真情流露,他仿佛回想起了自己当年看着大胆的粮仓之鼠悲哀地发出“鼠论”时的神情,不由地与吕不韦产生了相惜之义。
李斯虽然不是显露出他那难移的小人秉性,可他毕竟是在荀子的指导之下,读了多年圣贤之书的人物,现在吕不韦又如此知识务,主动退让,他的心气一顺,也就没有再好为难赵括的红人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