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3.22 (第2/3页)
就成了新的都城。
锦城分内城、中城和外城,内城只有五座王府,以后将住着五个郡的主人,中城则是官宦富户,外城才是人数最多的平民百姓。
建设一座都城不是一时三刻能完成的事,时间不等人,一应官员之类都暂时安排在现有的府邸上,连安王他们都是如此。王府建成之后,安王他们一年中多半时间都要滞留在此,可想而知,王府的要求低不到哪去。
眼见秋收快到,赋税问题提上了日程,旁的部门都可以慢慢组建,唯独户部不行。目的明确,时间又非常紧迫,新的户部很快筹建完成。为了配合新的权力中心,官员配置和以往不同,户部尚书一人,左侍郎两人,右侍郎两人,每个郡安排一个。
如今的锦朝相当于有两套班子,中央行省一套班子,五个郡各一套班子。中央官员权利比以前的京官小了不止一星半点。就比如说户部,原先户部尚书官职最高,户部也是他说了算。眼下可不是这样,左侍郎和右侍郎官虽比尚书低整整一个品阶,实则权力上差别不大,户部不再是由尚书说了算。
比户部成立更早的是户籍司,这个部门在谈判颇有成效时就开始行动。路引发放之后,就是由这个司进行核实。内战刚平息,要是哪个郡的王爷没安好心思,将探子之类的混在百姓和商户之中,这麻烦事就多了。
王爷们看着一派和谐,暗地里都防着对手,生怕他们留了一手。你这么想,我也这么想,倒是让五人都达成了共识,户籍司的人很快就开始了高速运转。有路引的人,就成了盘查的重中之重。身份不明的,不用户籍司的人指出,各府各县先就将他们踢出了名单之中,剩下那些人,各郡官员就不管了,户籍司查出问题,就收回路引,换成其他人,没问题,就放他们通关。
就像季宣和会担忧各郡的治安问题,各郡王爷对此更是上心。要是一个弄不好,让那些来自其他郡的百姓和商户在本郡出事,不但显得自己无能,而且更可能引起郡与郡之间的摩擦,好不容易才谈判成功,各郡王爷非常有默契地开始清理自己郡内的山匪路霸,力求务必减少抢劫之事的发生。
这些事情,早在刚停战时就开始着手处理。关隘开放之后,抢匪就成了各地守军重点关注的对象。这些匪徒,有的是落草为寇,有的是逃兵,还有的则是被打散的敌兵。战时,谁都顾不上这些小打小闹的劫匪,战后,不把这些人处理掉,就成了影响各地的不定时炸弹。
还有良知的,能招安就招安,不行的坚决予以消灭。对于那些冥顽不灵、为祸一方的,不用客气,剿灭才是最好的处置方法。
上行下效,上位者态度坚决,底下官员也不好随意糊弄。一个不慎,顶上官帽可就要被摘了,战时都安然度过,没道理战后反而丢了官位。
剿匪的事情,不归季宣和管,他现在正忙着处理府务。离开好几个月,虽说应州府大部分事情都被温同知处理地有声有色,但他也不能一点都不管不是?
知县官职不大,一县事务基本全都归知县管。到了知府这个职位,府务就分得比较详细,季宣和不再所有事物一把抓,也由不得他这么做。不过知府毕竟是知府,他要过问一二,其他官员也得给他这个面子。
就好比说刑狱,自有下面官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