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无法说出的原因 (第2/3页)
那些來自己部队做报告的老干部,曾经说过那句话,那个时候很多的部队,不是被扫荡的日伪军打垮的,是硬生生的饿垮了。
甚至出现基本群众将讨來的饭,给在自己家伤病员养伤,而自己活活饿死的事情,而部队因为营养严重不liáng成批饿倒,就连高级干部都出现饿倒,以及营养不liáng的现象,而就在部队自身粮食都吃不饱的情况之下,还要战斗部队每天每人节省出一两,机关每天节省二两粮食支援老百姓。
杨震后世入伍参军的时候,经历过那场残酷战争的人已经不多了,但几十年后,却依旧让这些老人记忆犹新说明了当时的情况严峻性,引起这种状况的不仅仅是冀中平原地区的丢失,整个太行区、晋察冀区丢掉了近一多半的粮食來源。
但更为严重的就是四二年,那场席卷了整个华北地区罕见的旱灾,从四二年到四三年,整个华北地区,无论是河南、陕西的国统区,还是太行山区以及晋察冀、冀南的敌后根据地,还是日军占领的沦陷区,都处于哀鸿遍野的情况。
只不过沦陷区普遍都是各自地区最富裕的地区,以及各地的主要粮食产地,情况相对眼下已经退守山区,粮食产量普遍比较低,而原本就不高的粮食产量,又因为日军频繁的扫荡,损失很大的根据地和国统区要好一些。
实际上抗联将要向关内转运的不仅仅是装备,还有维持各个根据地所需的粮食,尤其是在冀中平原丢掉之后,几乎失去了大半粮食來源的太行、晋察冀两大根据地,否则单靠地瘠民贫的山区,能够养活得了那么多的部队和机关吗。
两位老帅都强调,如果选择察南作为主要的作战目标,可以在就地解决相当一部分的粮食问題,避免补给线过长,给日伪军以可趁之机,但按照现在的形势,选择察南作为突破口,不从抗联调集粮食补充给临近的北岳区部队,就算相当的不错了。
就算察南以及临近的北岳区能够提供部分粮食,可黑豆那玩意就连牲口都不爱吃,是人能长期吃的吗,就算能勉强填报肚子,可是那玩意有营养吗,别说和大米、白面、小米这些细粮,就是和玉米、高粱相比,营养都低的吓人。
还小米、山药管够,自己部队都吃不饱,那还有余力提供给其余的部队,一个连因为吃不饱饭,而身体严重营养不liáng、虚弱的连山都爬不了的战士,远不如一个班吃饱饭,营养充足的部队有战斗力。
虽说关内部队在最艰难的时候,比东北的抗联最艰苦的时候情况要好一些,不管是什么黑豆、麦麸总归还是多少有些吃的,伤病员经过批准,还能喝点玉米和黄豆磨成的糊糊粥,特别重要的伤病员,多少还能吃到鸡蛋一类的营养品。
再加上华北的冬季,与东北的冬天相比也相差很多,但是长期处于这种饥饿状态,无疑对部队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一个因为连黑豆都吃不饱,饿的连山都爬不动的战士,你指望他还能有多少的战斗力。
杨震之所以坚持要选择察北作为突破口,并抢占绥远地区,除了归绥、包头地区的矿产资源,是他势在必得之外,就是想要依托晋西北根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