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高谈阔论 (第2/3页)
然是学院,那就要以‘学’为主。事实上,这样弄得满城皆知,反而不利于学院的宁静。他也担心宋平等人志得意满,从此自大起来。这得来的容易,败下去也快,他不得不提醒他们几句。
    宋平几个人过来的时候,确实有些心猿意马。苏三当头棒喝了几句,把这些表象一一剥去,大家才发现,现在的学院还只是个空架子,许多真正意义上的事情,还没有去做。因此,一个个都静下心来,与苏三讨论接下去要做的事情。
    苏三也很是动了一番脑筋,主要就院规院训,还有办学的宗旨,进入的准则之类做了具体的规范。又建议成立学院的董事会,一切学院的重大改策,都要在这个会上讨论表决通过。
    好在宋平等人这几天已经被苏三这一套一套的理论给震得死死的,对苏三说的话,那不仅是全盘接受,而且是一字不落地吞了下去。
    苏三道:“因为是大学,大家都可以来学。以后就逃不过一个‘公’字。虽然你们是第一批为大学做出贡献的人,但是你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你们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也许五年,十年后,你们就要离开大学。你们离开后,大学却不能倒,所以就要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只要这个机制在,我们这个武陵大学就不会倒,就可以不断地造福穷困的学子。”
    苏三又道:“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士子们有好的条件,可以接受好的教育,因此他们往往站在比普通人,要高一层的位置上。打破这种局面,就要重视教育。今天我们在武陵办了大学,明天我们就可以去金陵办大学,然后各个城镇都可以办这种大学。只要穷人的子弟都可以读上书,那大家的起跑线就差不多扯平了。”
    苏三还说:“财务是大学,生存的根本。因为是义学,所以穷学生是不用交钱的。但大学办出名了,富人家的子弟也想来大学进学,怎么办?好办,交钱。交比其他地方更多的钱,这个钱不叫学费,叫赞助费。交了钱的学生,并没有什么特权,吃要一样,住要一样,不许带书僮丫头之类的,要与伙伴们同吃同住,同苦同乐。”
    苏三最后说:“穷人的孩子,很懂吃苦。但做学问,不是死读书,要活学活用。人情炼达即章,一味地作学问,不管世情,不学人情,便是做出了一些学问,也根基不稳。自强是好事,太强了,则易折,因此也要厚德。我武陵大学的院训就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好了。”
    宋平等人,每次从苏三那里回来,都是精神饱满,干劲十足,就好像全身有使不完的力气一些。
    自己在私底下踅摸了半天,一点头绪都没有的问题,到了苏三那里,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