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慧眼如炬送女读书带孝出征思父克城(一) (第2/3页)
自己的两个儿女郑嘉和郑妙送入学堂。在她看来,淮北官办学堂教学水平高低并不是最主要的,儿女们能在学堂里结识淮北当权者家的子弟和淮北最优秀的少年们更为重要。
于是她便将跟在她身后的郑嘉和郑妙叫到前面,“我想把他们俩送进学堂,还是要请王妃给他们一个机会呢。”
湖阳郡主的长子郑嘉十三岁,长女郑妙十一岁,正是读书的年龄。
这点小事卢八娘自然会答应,她办学堂也正是想把自己的理论传播出去,形成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这一角度她也宁愿有更多的世家少年加入,毕竟这些出身不凡的孩子生来就有着超过很多人的影响力。但她笑着向略有些局促的两个孩子摆手道:“别拘着,去和弟弟们玩吧。”
然后向湖阳郡主问道:“嘉儿自然应该入学堂的,只是妙儿你也舍得?”
淮北官办学堂比起朝廷在各地所办的学堂有一个不同之处,那就是开办了女学。在十岁以下,男女学生是一同学习的,十岁以上虽然分开,但所学的内容还是一样的,招收学生的条件与男子也相同。
可是女学生的人数就要少得多了,十岁以下还好些,人数虽然较男生少得多,但总归有不少人家把女孩送来。但十岁以上的,总共只有十几个学生,其中还有一半是从抚幼所考上来的。
此时就是这样,诗礼传家的士族虽然会让女孩读书,却也不愿意她们出头露面,与各阶层的年轻人在一起学习。而低层次的军户百姓之类的,家里的男孩都未必能读书,根本不会让女孩受教育。
郑妙出身士族,又是郡主之女,况且她已经满十岁了,让她加入学堂确实不同寻常。
湖阳郡主感叹道:“妙儿虽然是士族女,又有淮北王这个舅舅可以依靠,再过几年寻门好亲不难。但是我却想,靠谁都不如靠已,还是让妙儿多学些东西,再交些有用的朋友,将来的路可能走得更顺畅一些。”
“过去在京城闲暇时,我也曾听母妃谈起过去,外祖父特别重视女德,母妃开蒙后便先令她背熟《女戒》,出嫁前家里又要反复教导女子以柔顺为要。崔氏女子也多如此教养长大,结果日子过得好的并不多。”
“我当年出嫁时,母妃却背地里告诫我不要太过软弱。过了这么多年,我愈发觉得母妃说得对,若是按外祖父所教,我现在还关在郑家的院子里诵经呢。我虽然盼着妙儿一生顺遂,但是谁又能保证不会遇到什么难题,妙儿还是多些能力才好。”
湖阳郡主没有说出口的话还有几句,就如眼前的弟媳淮北王妃吧,其实本是卢家庶子之女,虽然后来孟氏之嗣不绝,让人重新认识到她的母族出身高贵,但是出身高贵的女子多着呢,有几个能像她一样过得这样好?
王府里唯她一人独尊,一个庶出子女都没有,这都不算什么,真正让湖阳郡主非常羡慕的是淮北王妃在淮北的地位,可以说,假如十七郎想废了王妃都不可能,没有人能撼动淮北王妃在淮北的地位。这一切正是淮北王妃靠自己的能力取得的。
回想当年在京城时,湖阳郡主也曾见到母妃与十七郎的媳妇暗斗,只要母妃一出手就会被无形的化解,而十七郎媳妇还保持着非常好的名声,到处一片赞扬。湖阳郡主是最早认识到卢八娘不是普通女眷的人,也最早认定不能与卢八娘作对,对于自己心爱的女儿,她希望妙儿能学得淮北王妃的一些本事。
湖阳的话在卢八娘听来多少有些吃惊,要知道这种想法已经有些女权主义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